Go to contents

影響貝多芬的“大革命作曲家”凱魯比尼

Posted July. 14, 2015 07:30   

한국어

226年前即1789年的今天,法國民眾襲擊了巴黎的巴士底獄。這是法國大革命的起始。監獄裡的牢房,今天已經成了“服務所有階層”的歌劇院。就像改變歐洲的政治地形一樣,革命也改變了歐洲大陸整體的文化地形。可以說,“音樂巨匠”貝多芬也是受革命影響的巨人中的一員。

人們也許會這樣問,“貝多芬是活動在奧地利的德國人,與法國大革命有何相干?”但是貝多芬出生在距離巴黎不遠的波恩,19歲的時候對在鄰國爆發的革命發出了發自內心的支持。有一則聞名遐爾的軼事說,貝多芬正在創作獻給共和國領導人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突然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後,憤怒地撕掉了樂譜的封面。但是,在那以後,終其一生,他都對大革命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有著深深的共鳴。

尤其是貝多芬特別崇拜曾是革命時期法國音樂界巨匠的意大利人路易吉‧凱魯比尼(1760-1842)的音樂,認為他是同時代音樂家中的巔峰。貝多芬的唯一一部歌劇《費德裡奧》,可以理解為與凱魯比尼和法國人尼古拉斯‧梅於爾(1763-1817)主導的所謂“拯救歌劇”一脈相承的作品。大革命時期法國的愛國志士們冤屈地被囚獄中、英雄般被救出的“拯救歌劇”風靡一時,凱魯比尼和梅於爾便創作了多部該類作品。

20世紀九十年曾經有一種說法,經常被稱作“命運交響曲”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開始部分激動的旋律也是從凱魯比尼的“萬神廟讚歌”獲得了靈感。法國在整個歐洲發動戰爭,貝多芬雖然對他們的擴張主義表示憎惡,但對法國勢力所標榜的自由平等的世界讚不絕口。貝多芬的音樂自19世紀中期以後成為歐洲社會的經典,其原因正是政治上受到限制的市民階層在聽到貝多芬的音樂後,解除了對保守政治體制的反抗心理。

炎炎夏日,聽一聽曾是貝多芬靈感之源的《安魂彌撒曲》等凱魯比尼的作品,也似乎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