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學校能否教育人品

Posted January. 27, 2015 07:06   

한국어

2007年當時,大國家黨大選候選人競選過程中,樸槿惠總統公開了小學、初中、高中時期的學校生活記錄部。從未落選班長、學習成績也優秀、是個模範生。尤其,“誠實”這壹品德始終伴隨其記錄簿。小學記錄簿上記著“自尊心要強的孩子,有習慣只和特定朋友壹起玩”、高中時期則記錄著“過分慎重”。不得不嘆服教師們對“學生樸槿惠”做出的銳利洞察。

▷隨著學生部綜合類型(新高考類型)的亮相,人品將在高考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大學則要求學生寫自我介紹時強調人品,並具體寫出相關案例。實際上就是壹種人品評價。李明博政府期間,曾將學校暴力記錄到學生記錄簿上,試圖通過這種措施達到減少校園暴力的目的。今年,社會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官黃右呂曾表示計劃加強師範大學入學考試之中的人品評價

▷對此,學生家長表現不壹,而課外教育屆則對此議論紛紛。全國教師工會提出批評,表示“依據分數競爭的體系仍未消除的情況下,加強人品評價將會引發新壹輪人品競爭。”相反,韓國教師聯合會則歡迎這壹舉措。而課外輔導企業將全面開拓人品典型市場改革之中。然而,對此十分好奇。不知對怎樣的人品做出怎樣的評價。

▷《紐約時報》最近刊登了壹篇標題為《學校是否要教育人品》的評論。甚至有研究報告稱,相比於智能教育,控制力、好奇心、意誌、誠實……這類人品對學校成績與人生成功產生很大影響。然而,不屈的意誌也不是任何時候都是最恰當的。“好奇心”比“誠實”分數更高還是更低,對此每個人有自己的評價標準。根據學生的內向和外向性格,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但無法讓教師通過教育改變學生的性格。對這方面的議論也非常激烈。更何況,如果將人品列為壹個科目按照考試進行評估的話,韓國的學生很有可能依靠死記硬背通過考核。當人品變成考上大學的壹種手段時,人品教育將永遠背離原來的目標。這就是人品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鄭星姬 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