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佩勒林內閣為領養而出身

Posted May. 19, 2012 08:42   

한국어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韓國的孤兒出口率占世界第一,這實在令人感到羞愧。從年度統計資料來看,這一排名已經從前幾年開始慢慢被中國、印度等國家超越。但是,從人口比率來看,韓國仍然處於世界第一位。6.25戰爭後,大概有約20萬孤兒以正式或非正式方式被國外領養。20世紀50年代,多數被領養兒童是戰爭孤兒,而後來的領養兒童主要是未婚媽媽丟棄的孩子。

△同居資料顯示,韓國孤兒被美國領養的情況居多,其次是歐洲。在歐洲國家中,被法國領養的情況較多。在韓裔孤兒中,首次出現了一名在法國擔任內閣的人士。福樂爾•佩勒林是負責中小企業•改革•數字經濟的內閣。她的韓國名字叫金鐘淑,出生6個月後被送到了法國。她畢業于國立行政學校(ENA),在只有最優秀畢業生才可以涉足的檢察院工作了一段時間。她將自己是被丟棄的孩子的挫敗感轉換為一種認識,她認為“重要的事情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就如同史蒂夫•約伯斯父母所說的,要想到自己不是被丟棄的孩子,而是被選擇的孩子。

△與美國相比,歐洲國家十分排斥亞洲人。因此,與亞洲斷絕來往的領養兒童更容易被歐洲社會接受。2009年,越南裔德國保健長官菲力浦•勒斯勒成為了熱點話題。他是德國第一位非歐洲籍的內閣。在法國,尼古拉•薩科奇總統上任時,首次提名了來自北非的法務部部長。佩勒林是首位亞洲籍內閣。

△實際上,更多的被領養兒童會經歷挫敗的人生。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蘇珊•布林克的阿裡郎”講述了被瑞典領養的韓國兒童蘇珊的故事,她的弟弟對她說“我不要個這個中國人一起生活”。佩勒林部長是一位十分自信的女性,她可以說“雖然我有一雙貓眼,但是我有能力”。法國媒體稱她是“帶刺的玫瑰”。她的成功來自於不懈的努力。被歐洲領養的韓國兒童中,有不少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被社會拋棄並選擇自殺的情況。我們不要求這些孩子像佩勒林部長一樣成功,我們只希望他們可以在異國他鄉平凡地過好每一天。

評論員:宋平仁piso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