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紀實小說的力量

Posted September. 29, 2011 08:24   

한국어

紀實小說在英美稱為Faction. 1965年杜魯門•卡波特發表“冷血”,其成為現代文學Faction 的開始。(指“非虛構小說”的文體形式)。他看到殺人事件的新聞之後採訪了很多有關人士,完成了這部小說。19世紀70年代後半期,美國的一位黑人作者亞曆克斯•哈裡講述了自己的家庭身世,並出版了《根》這部小說,追溯了他的非洲先祖。以這篇小說製作的TV系列片《根》也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小說‘The Armies of the Night’‘ History as a Novel’的作者 Norman Mailer也是代表性Faction作家。

▷最近有一部很震驚的電影,是據2009年孔志英出版的同名小說《坩堝》改編的。這是在韓國文學史上少數成功的紀實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2000年到2004年在一所殘疾人學校裡發生的性暴力事件。孔志英寫這部小說之前寫了一部批判死刑制度的《我們的幸福時光》,他採訪了很多死刑罪犯,于2004年完成這部小說的。這部小說雖稱不上是紀實小說,但從這時候起她為寫一部優秀的紀實小說打下了基礎。

▷ Faction既是文學又是新聞主義。這樣一講孔志英既是小說家也是報人。還是一位暴露一般媒體沒有注意到的“微觀勢力團夥腐敗”問題的優秀報人。以前他寫的一些小說備受批判,因為很輕薄,沒有真實感,但現在已成為重量級的社會批判性作家。

▷即使是這樣,孔志英的政治意識還是不公正。他在與某雜誌社的採訪中說道:“第一次判的是5年徒刑,檢查官原先判的是3年,但罪行嚴重所以判了5年。之後政權變了,沒過多久又有很大規模的蠟燭示威,在那期間的2審當中卻判了緩刑,都被示威的報導籠罩住了。”孔志英好像徒勞地批判李明博政府,但1審和2審核都在李勇勳司法部掌管期間。事件發生的時間也是金大中政權和盧武鉉政權時期2000~2004年,這時正是對人權的呼喊聲很高的時期。

評論員:宋平仁 piso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