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危險的誘惑“購買自己的基因資訊”

Posted August. 09, 2010 06:47   

한국어

1997年上映的電影《變種異煞(Gattaca)》的背景是,通過基因資訊可以判斷“疾病”的可能性,還可以分析身高、壽命等,從而判斷優性、劣性的社會。通過基因分析被預測“性格暴力,智力水準低並於31歲喪命”的電影主人公為了實現成為宇宙飛行員的夢想,購買了其他人的優性基因。

韓國人洪先生去年在美國個人基因檢查機構“23andMe”接受了基因檢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解釋道:“檢查結果顯示,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比較高”,“且IQ和記憶力是平均以上水準,身高比平均身高矮0.4釐米。”

電影中的想像力10幾年後終於成為現實。隨著生命工學技術(BT)的發展,近期可以分析特定疾病以及性格、外貌外,還能掌握基因包括的所有資訊的“個人基因分析”成為焦點。甚至,某有線電視臺還製作了讓演藝人接受此類檢查並公開其結果的節目。有些人還稱,就算支付數千元的費用也希望能接受這一檢查。相反,專家們卻譴責:“這些沒有得到驗證的資訊誤導了大眾。”

○在韓國屬於非法行為…

在電視節目中,進行基因分析的首爾大學醫學研究所負責人稱:“節目播出後,有很多人打電話諮詢基因檢查。”不過,研究所卻解釋道:“按照現行法,商業性基因檢查基本上屬於非法行為,因此沒有接受他們的申請。”現行“生命倫理及安全相關的法律”規定,只有醫療機關親自進行疾病相關的基因檢查,或者只有受委託的機構可以進行基因檢查。研究所解釋道:“藝人們的檢查結果都是以研究為目的進行的”,“由於藝人們同意公開其檢查結果,所以才會播出這一節目。”

不過,只要委託進行個人基因檢查的海外機構就能隨時接受基因檢查。東亞日報親自諮詢了“23andMe”等美國主要基因檢查機構,他們表示:“韓國人也可以接受檢查。”只不過,這些機構不會向韓國寄送裝唾液的容器等用具,因此韓國人需要得到美國親戚朋友的幫助。檢查費根據檢查項目少至400萬美元、多至數千萬美元。

○“沒有得到驗證”

三星醫療院診斷檢查醫學系教授金宗源(音)解釋道:“與疾病有關的2萬3000餘個遺傳因數中得到醫學驗證的只有3000個”,“剩下的只是利用至今累計的基因資訊得出‘患上A疾病的人通常有B基因’程度的資訊。”

也有些人主張,檢查結果會根據情況而不同。去年10月,美國一家基因研究機構的J克萊格•凡特(J. Craig Venter)研究所所長克萊格•凡特通過科學專業週刊《Nature》表明:“各基因檢查機構對同樣的基因分析出了不同的結論。”凡特所長表明:“向‘23andMe’和‘Navigenics’同時委託5個人的基因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分析結果。”在心臟病、狼瘡(結核性皮膚病的一種)等疾病的發病率危險檢查中,3名的檢查結果完全相反。

一些人譴責道,就算通過基因檢查得知了疾病資訊,目前也沒有任何克服方法,因此廣泛普及或公開檢查結果有點為時尚早。順天鄉大富川醫院診斷檢查系科長李裕景(音)指出:“在醫學上沒有得到驗證的疾病就算通過基因檢查確診目前也沒有預防的方法”,“只是引起社會騷亂而已。”

○“一旦受到法律限制,技術就會落後”

首爾大學遺傳因數醫學研究所表明:“有關外貌或性格等的檢查用基因判斷人類的優劣,因此具有非倫理性”,“不過疾病方面的分析有助於醫學發展和社會公益。”另外還對檢查結果還沒有得到科學驗證的觀點指出:“有關部門每天分析國內外學界新發表的數十篇論文,其中認定有助於研究機構或醫院的內容會反映到研究和檢查當中。”

韓國現在才開始累積基因資料庫(DB),而在允許商業化的美國,23andMe等民間機構已經積累了5萬餘名的DB。大部分人指出,基因DB是個人基因組分析的核心,因此韓國要想在這一領域提高競爭力,就應該摸索相應的啟動方案。



李元朱 姜慶錫 takeoff@donga.com coolup@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