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IT強國韓國為什麼沒有“國際IT企業”?

Posted April. 30, 2008 06:23   

한국어

MC,蘋果,Google,Yahoo,微軟等為代表的美國投機企業已經成長為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但是,在韓國很難找到類似的企業。可降低風險的企業活力不足和投機企業的消極姿態,導致以新商品開發以及創業維持的“投機生態鏈”不能達成很好的運作。

根據韓國情報產業協會,IT投機企業的數量從2005年的756家到去年為止驟減到了5945家。2000年時原本有170多家的投機企業最近也縮減到了100家以內。

投機公司Soft Band Venture公司的首席審查員說:“自從2000年投機泡沫失敗以來,國內的年輕人即使有好的想法,也很少動創業的腦筋。”

投機企業公司的形態本身也有問題。尤其最近比起投資風險較高的新興企業,投資回報較快的中堅企業和上市前企業更具吸引力。

根據韓國投機資金協會的資料,去年國內投機資金對於創業未滿3年的企業投資的比重只限於36.8%。剩餘資金全部投資于創業3年~7年(38.0%)的中堅企業或者創業7年以上的穩定企業(25.2%)。

美國矽谷風險投資公司的合夥人金韓(音譯)說:“美國投機資金在對於新興投機企業的培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決定投資以後還會一直觀察其經營狀況,並提出商業戰略。”

投機企業雖然成功率很低,但是一旦成功其對經濟的貢獻程度非常高。

在美國每100個創業構思中,只有10個有創業價值,而且僅1%的創意會形成實際投資。但是2006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7.6%是由那些獲得投機資金的企業來創造的,這些企業僅創造的崗位就達1億400萬個,銷售額更達到了2兆3000億美元。

被稱為“國內IT投機1世代”的安哲秀研究所所長安哲秀說:“由於連帶保證的金融慣行,創業者一旦失敗就將要背負無限責任。只有創造了創業者可以在失敗中獲得經驗,並能重新挑戰的環境韓國才可能出現‘韓國版Google’,‘韓國蘋果’。”



林雨宣 夫亨權 imsun@donga.com bookum90@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