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觀點] 國家碩學

Posted December. 14, 2006 07:23   

한국어

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2003年成功解開了千禧年數學題之一“龐加萊猜想”。他在網上公開答案後銷聲匿迹。因爲這個功勞,他被提名爲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獲獎者。但他拒絕接受該獎項,因此變得更出名。韓國也有解開這種難題的數學家,而且還不是一個,是兩個。高等科學院教授黃准默15年來成功解開了複數幾何學的難題“Lazarsfeld猜想”和困擾學者40年之久的“變形不變性義的證明”。

▷在第二屆“國家碩學”評比中,包括黃准默教授在內有10名科學家當選。今年因增加數學和地球科學領域的學者,支援範圍擴大。科學引文索引(SCI)被引用次數達到4393次的任志淳教授、包括“偏微分方程的解”在內,證明多個未解理論的蔡東浩教授、倡導研究細胞信號傳遞體系的崔毅柱教授等有實力的科學家經過激烈的競爭,當選爲國家碩學。

▷“國家碩學”是在基礎科學領域評選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給予支援的制度。科學界認爲,雖然去年“黃禹錫神話”化爲泡影,但不能就這樣放棄建立“科學韓國”的夢想,所以引入了該制度。在未來5年,國家每年將向他們支援2億韓元(理論領域1億韓元),若有需要,可以將研究期限延長5年,最高支援20億韓元。國家碩學與必須要取得成果的智慧韓國(BK)21事業不同,長期研究的自主性也很高。

▷國外的“star faculty”可以說是國家碩學的模式。在我國“國家碩學”的名字中蘊含著對諾貝爾獎的期望和“壓力”。但諾貝爾獎並非只要裝進設備和材料啓動機器就能製造的産品。首先要有雄厚的基礎科學研究力量和要進行長期投資,所以,不能要求他們儘快拿下諾貝爾獎。爲避免給這些國寶級的人才造成心理負擔,暫時忘記他們可能會使他們更快接近諾貝爾獎。

評論員 鄭星姬 shchu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