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從過去的藝妓村到如今繁華的城市

Posted February. 21, 2006 03:00   

한국어

“在運動場上慢悠悠地跑了一圈,不知不覺間我竟然跑在了最前面。”

位於日本本州中心的金澤市毗鄰東海。雖然這是一個人口只有45萬的小城市,但它不僅在日本,而且在國際上也聲名遠播。這句話充分體現出了城市市民們的自豪感。金澤市的成功是“反向思維”的發展模式。在江戶時代,金澤市作爲前田藩的中心,繁榮了400年。但在明治維新後,逐漸跟不上近代化的腳步,似乎要淪落爲一個普通的城市。但金澤市市民們卻把這種“緩慢”昇華爲任何城市都不能模仿的特點。

○把傳統産業發展爲城市經濟基礎

金澤市邁出的第一步是“保存文化”。由於近代化腳步避開金澤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機也沒有“光顧”這座城市。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金澤市仿佛早已做好準備一樣,在日本全國最先制訂了文化遺産保存條例。被稱爲藝妓街的東茶屋街被整頓成出售日本傳統茶葉和地區土特産的街道。在江戶時代,一到夜晚就能聽到從這條街傳出的藝妓們的陣陣笑聲。古代武士們橫行的長町武家屋敷也被改造。

保存文化並不是指單純地恢復原樣。金澤市與急需外界資金投入的其他城市不同,選擇了“自我發展”模式。他們沒有依靠外界資本,而是通過保留製造、流通、服務等傳統産業,把這些産業創造的經濟效益投入到地區發展中。

加賀友禪(製作日本傳統服裝的染色布料)、金箔、九穀陶瓷等地區傳統産業應運而生。金澤市爲培養延續傳統技術的下一代,建立了市立美術工藝大學和縣立技術高等學校。卯辰山工藝工房培養出了傳統工匠。金澤市沒有一家工廠要搬到勞動力廉價的中國。

○文化流入日常生活

金澤市推進的第二個階段是“文化的生活化”。金澤市並沒有建立大規模文化設施。爲使“文化成爲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組建了小規模管弦樂隊,並實施了鼓勵市民參與各種藝術教育、培訓的支援政策。1996年建設的市民藝術村反映了要成爲文化活動主體的市民們的心理。

如今,金澤市準備向第三個階段“文化世界化”前進。1995年發表的“金澤和世界城市構想”就是發展藍圖。

金澤市爲實現“世界城市構想”,正在努力把金澤市建設成國際會議城市。僅2005年一年就有324次大小會議在金澤市召開,共有8萬名外地人訪問了金澤市。金澤市和國際會議事務局負責人西天哲次介紹說:“國際會議産業對宣傳資源齊備的金澤市做出了巨大貢獻。”只要舉行國際會議,金澤市就向每人發放12000日元的支援費。即使這樣也不會虧損。

西天哲次說:“參加國際會議的人士每人平均消費57000日元,因此,去年也取得了約100億日元的經濟波及效果。”金澤市還不斷創造新文化,作爲傳統留給下一代。2004年10月,金澤市在市廳旁的公園建立了典雅、透明的圓形建築“21世紀美術館”。爲親眼目睹由妹島和世設計的該美術館,僅開館第一年就有超過城市人口3倍的157萬人訪問了金澤市。美術館和金澤市的著名景點——美麗的兼六園相鄰,而且還和市民們平時購物的片町的重要商業圈非常近。

何謂“發展”?發展和“增長”有什麽關係?在這個執意追求世界化的時代,金澤市用緩慢的速度提高生活質量,把地區發展和世界化聯繫起來。金澤市的發展歷程讓我們重新對這些問題陷入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