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德州電鋸殺人狂》

Posted June. 17, 2005 03:25   

한국어

翻版無法避免被拿來與原作相比較的命運。但有趣的是,如果翻拍恐怖片,只要做出以下評價,十有八九不會出錯。“原作在電影史上造成的衝擊大幅減弱,但視覺效果更生動、更恐怖。”這一評價也適用於根據《德州電鋸大屠殺》(1974年)翻拍的《德州電鋸殺人狂》。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原作中並沒有令觀衆逐漸感到緊張的情節,突然出現的殺人狂拿著電鋸,沒有理由和動機見人就殺。其突然性和無差別性被認爲是洞穿社會本質的因素。

30年後翻拍的影片清除了原作存在的所有不合理之處,因而變得更加現實和合理。而且不能忽視的是,在討論翻版是否好於原作,在電影史上留下什麽意義之前,讓人感到非常恐懼。

在美國德州山路上行駛的5名男女將一名走在路上的女子帶上車。但該女子突然拿出手槍,槍口對準自己的嘴開槍。爲了報警,他們不得不進入一個荒僻的村莊。在這裏他們接二連三喪命。因爲,村裏有將人殺死後,帶著死人的臉皮尋覓下一個目標的殺人狂——“人皮面魔(leather face)”。

《德州電鋸殺人狂》非常符合這個名字。在德州一個孤立無援的村莊出現的殺人狂拿著電鋸,在97分鐘內不斷追趕死亡者(和觀衆)。這一過程就足以讓觀衆心驚膽戰。最後,觀衆們甚至希望“電鋸聲音能停止”。從這一點看,該影片是一部“優秀”的恐怖片。

翻版影片中吸引觀衆的是,差之毫釐地躲過電鋸的女主人公艾琳(傑西卡•貝爾飾)和德州這一空間本身具有的恐怖感。與強調夜晚的原作不同,翻版中殺人和追逐戰主要發生在白天。繼原作後,再次負責拍攝的攝像師戴尼爾•費爾將德州荒原的塵土、黃色土壤、毒辣的陽光、充滿殺氣的角色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圍繞原作,還出現了政治、社會解釋。“培養”殺人狂的瘋狂家族被解釋爲,代表了70年代美國崩潰的家族文化。待遇與豬、牛一樣,屠宰後被挂在鈎子上的人的悲慘境地被解釋爲,是對變得一文不值的人文主義的呼籲。

《德州電鋸殺人狂》與最近翻拍《咒怨》、《午夜凶鈴》等日本恐怖片的好萊塢流行風格不同,向觀衆展現了美國式恐懼。從這一點看與衆不同。以無邊無際的空曠給人恐懼感的德州荒原爲背景,機械文明和揮舞開拓的象徵工具——電鋸(在鋸樹時使用)的殺人狂相碰撞。這部影片令觀衆在肉體和精神上飽受“摧殘”。這與在狹窄的閣樓出現或從被窩中爬出來,伸長指甲的日本恐怖片中的女鬼,在“體重”上有本質上的差別。難道恐怖也有像巧克力一樣的恐怖。只要說是“美國產”,首先産生的印象就是非常大……

《德州電鋸殺人狂》是一直拍攝音樂劇和廣告(CF)的馬庫斯•尼斯佩爾導演的處女作。16日上映,18歲以下禁止觀看。



李承宰 sjd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