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德国医科大学20%的学生曾是急救队护士

Posted May. 08, 2024 07:21   

Updated May. 08, 2024 07:21

한국어

在德国,上医科大学(医学院)有三条路。首先是成绩制,按照与我国高考相似的“Abitur”分数顺序选拔。这样选拔的比率是全体名额的20%。比重最大的60%交给大学自主招生。剩余20%的选拔方式非常独特。有一种说法是“等待时间录取制”。在报名者中,按照最长7年以内的顺序入学。这里的关键是医疗、保健方面的经历。应急救助队员、重症监护室护士、疗养医院助理护士、助产士等现场经验越丰富,加分就越高,主要由有医疗经验的人申报。德国医大学生每5名中就有1名是以这种方式入学的急救队员护士出身。

在德国,医科大学的入学考试也非常激烈。德国就如何分配有限的机会而煞费苦心,其结论就是这一类型的招生。也就是说,成为医生的途径应该多样化,即使不是成绩优秀者,只要照顾患者的使命感和热情很强,就有入学资格。虽然有人担心大龄新生会跟不上医大的学习,但这是杞人忧天。很多人在医生国家考试中落选,但“等待机时间录取”生源的合格率不亚于其他途径入学的学生。德国人认为,如果能够胜任医科大学的学习,在医疗现场验证自己的适应性,培养对患者的理解心的学生,可以成为更好的医生。

这里有两年前德国推进医科大学扩招时的事情。由于新冠疫情,德国切实感受到医疗人力不足,决定将1万多名入学名额再增加50%。德国的人均医生数是韩国的两倍以上。如果再增加,似乎医生们兴许会反对,但大部分人都表示赞成。主要原因是医生业务繁重,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德国医生们认为,追加供应的医生不是竞争者,而是分担患者的同事。

医生在德国也是高收入职业。与劳动者平均工资相比,医生收入为5.6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排名第三。与第一名(6.8倍)的韩国相差不大。德国医生面对医科大学扩招时,与韩国医生的想法不同,这可能也受到了医科大学学生时期经验的影响。拥有多种背景的同届生,特别是在患者身边做脏活,与手上有医疗老茧的同事们一起学习和修炼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素质教育。这与全国“全校第一”聚集在一起、作为精英积累集体自我意识的韩国医大学生不同。

“国民希望成为‘全校第一’的医生,而不希望成为实力不足的医生。”在韩国推进医科大学扩招时,部分医生会提出这样的反对理论。考虑到以成绩排队的医大入学考试持续了数十年,并不是不能理解。通过狭窄的医科大学通道,辛苦地学习,忍受着各种非人的待遇修炼,现在却要降低门槛,很难欣然同意。

政府此次医大扩招政策的局限性之一是保留以成绩为主的千篇一律的入学考试。即使将名额从3000人基础上再增加1500人,医大学生对待医生职业的态度也不会改变。补习班街预测,如果扩招成为现实,医大的合格线将下降2.9分,只是比前辈低2.9分的“次前茅”人才增加的名额而已。要想加强必需医疗,改善收费体系是当务之急,但也要改变入学考试制度,使医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如果扩大医大的关口,对医疗一线数年间与患者一起经历的折磨给予不亚于成绩的高度评价,那将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