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经典影片中只有白人女性才会发光的原因

Posted June. 06, 2020 07:45   

Updated June. 06, 2020 08:49

한국어

“金发桃腮的伊娃穿着白色衣服走过来,太阳光给伊娃的身后制造了光环。”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年)中登场的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理想化的白人女性形象。白人女性会发光。白得耀眼。这种视觉形象在照片和电影中被持续利用,再现了“白人性”“白人气质”。在视觉艺术中,照明和化妆术一直极端地向表现明亮白皙、又不失光泽的白人皮肤的方向发展。白人女性受到的光芒象征着美德纯真的爱情。

  专攻电影学的该书作者对在西方文化中形成特权地位的白人性,特别是在电影、照片等视觉艺术中如何反复再现,使不平等结构固定化进行了分析。该书于1997年出版,成为研究白人性的经典著作。

  作者通过“白人性”的概念,首先驳斥了传统的白人优越主义,即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将白人视为“人性的标准”。有关有色人种的特点和他们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虽然此前被讨论了很多,但是关于真正的白人本身,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因为白人并不被视为种族之一,总是被当作“就是人”。白人性本身就是人类的条件。

  在白种人的表现方面,最重要的是颜色。实际上,白人具有无法称其为白色的多种肤色。但是用白人代替了“高加索人种”等用语。白色是光的颜色,象征着中立性、道德和启蒙。耶稣的白人化是在文艺复兴末期实现的,到了19世纪,它脱离了非犹太人化的程度,完成了蓝眼睛+明亮的皮肤这一白人化的组合。为了体现明确的理想白色,以好莱坞为中心的电影产业完成了突出白人的照明技术。事实上,在这种照明系统中,光反射率低的其他人种很难有魅力。

  如果说白人女性被描写成“光的化身”,那么白人男性在各种电影中被刻画成像雕像一样拥有强健肌肉的英雄。肌肉力量象征着帝国主义的进取心。甚至像《泰山》这样的电影都表明,白人男性可以同时拥有殖民主义的权力和对自然的亲密性。有趣的是,为了在社会、经济、文化上占据享受所有特惠的优越地位,白人内部对白人性的概念和定义也随时发生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尔兰人或犹太人有时成为白人,有时被排斥在其群体之外。

  最近,种族歧视问题正跨越美国全境扩散到全世界。观察维持人种歧视文化的白人性的起源比任何时候都有意义。为了能够冷静地直视一直以来以白人性为人类普遍基准的隐秘的文化运作机制,作者列举了各种事例来解释文章内容。


朴善熙记者 teller@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