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监视与处罚

Posted February. 03, 2015 07:24   

한국어

“爸爸,我真的不想去幼儿园。”

就在几天前,30个月大的儿子向记者这么说。此前,儿子说的大部分言语都是“啵乐乐”、“糖果”等简短的语句……不知有多么迫切才会说出如此长的一句话。那一刻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要不要马上去找幼儿园理论。算了,还是应该先搜集证据。幼儿园有没有安装监控?突然间,头脑变得复杂起来。

静下心来,开始查找报纸上刊登的虐童核查清单。首先,孩子身上并没有伤痕。询问为何不愿意去幼儿园,孩子只说“害怕。”专家们为了防止二次迫害,劝导父母们不要直接提问“挨打了吗?”这种问题,但是事情摊到自己头上,还是没有忍住问了句“老师打你吗?”孩子的反应正如专家们的预料,回避了这个问题的回答。

不顾妻子说再过几天看看的建议和阻拦,第二天还是带着儿子找到了幼儿园。记者是想仔细观察一下儿子和老师初次面对面的那一刻。

可是眼睛见到的一幕却超出了想象。孩子毫无犹豫地跑向老师。一脸喜悦得表情,甚至比在家看到下班回家的爸爸还要开心,那一刻甚至产生了一股背叛的感觉。

跟老师详细说了一遍孩子的问题。老师说新来了一位小朋友经常大声叫嚷,孩子们被吓到或吓哭的事情时常发生。在没有确认事情原委的情况下,盲目怀疑老师实在是觉得抱歉。

仁川K幼儿园教师虐童视频曝光之后,已经过去了3周。而国民的怒火却不见消退。那种怒火转到了强烈的呼吁,呼吁必须要提高对幼儿园的监视和处罚力度。政府也接连几天推出了相关的对策,媒体也已经进行了多天的后续报道。

然而,这次经历儿子的事件之后,想法很多。正如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说,监视和提高处罚力度能否真正解决问题。那些为了消除国民怒火而急速推出的各类政策,不知是否会引发其他的问题。

尤其觉得只顾盲目推行监控摄像头设置的义务化,而对相关视频的浏览程序缺乏必要的思考。目前,监控摄像头的设置率仅为21%,却依然未能阻止虐童视频在网上大肆流传。如果日后对相关的浏览条件等有关程序不进行彻底的管理,将会引发严重的后遗症。

愤怒有时候会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动力。但一旦过了头,就变成了毒瘤。也许每次出现这种虐童视频时,我们都会非常愤怒,而对虐童问题本身却会变得麻木。就好像世越号事故发生之后仍旧在持续的不安全感一样。

记者决定相信幼儿园的老师,心中带着期待,希望比监视和处罚更强有力的是信赖与沟通。只要常去找老师进行沟通,老师也许在生气的时候会再多考虑一下。听说家人、区域社会、自愿者自由进出的美国幼儿园里很少出现虐童事件。记者想在下班的时候带着对怀疑老师的歉意,去买张卡片送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