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在世俗外控制世俗

Posted April. 15, 2005 23:15   

한국어

教皇保罗二世的去世与去年6月美国前总统里根的逝世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两人都是风靡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坛的巨人,奇迹般地躲过了暗杀,而且还是导致世界共产主义走向没落的幕后主角。另外,他们两人晚年分别受到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痴呆症的折磨。

但里根是世界最强大国家的领导人。相反,保罗二世是人口只有900多人的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的领袖。

美国总统乘坐专机“空军一号”,率无数记者访问其他国家。但教皇连专机都没有,随行记者还要自己承担费用。而且美国总统指挥着用庞大的国防预算武装的军事力量,美国的国防预算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俄罗斯、中国、日本、北韩等国家的国防预算总和还多。但教皇统帅的军事力量只有110名瑞士卫兵。

但保罗二世去世成为比里根总统逝世更大的新闻。对此,我们不能用宗教领导人和政治领导人的差距进行解释。

如果阅读记载保罗二世等共264名教皇一生的《教皇历史》,就能发现教皇的去世引发大规模哀悼浪潮的情况并不多见。初期,身为受迫害的少数派领袖,大多数都殉教。自康斯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后,卷入了政治暗斗和金钱交易。

据悉,卡利斯督一世(在位时间217~222年)具有诈骗、贪污的前科,维吉里(537~555年)最后被人用石头打死。塞利斯泰因四世(1241年)在只有10名红衣主教出席的秘密会议(教皇选举会议)上,经过2个半月的竞选当选,但只在位17天就死了。这暴露出教皇选举背后的丑陋的权力野心。在酷暑下进行的秘密会议直到一名红衣主教丧命,另一名红衣主教一只脚已踏进鬼门关后才达成协议。

拥有多名情妇,膝下至少有9个私生子的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年)是道德双重性人物的典型。而当选为教皇后挥霍无度的利奥十世(1513~1521年)是放荡的证人。他说:“上帝让我担任教皇职务,我要尽情享乐。”

在历届教皇中,被景仰为圣人的教皇有78人,被尊称为福者的教皇只有8人。其中,获得大教皇的称号,同时发挥宗教和政治领导力的教皇只有利奥一世(440~461年)和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

410年,罗马沦陷;1054年,西方教会和东方教会分裂;1517年,因马丁路德批评兜售赎罪券引发新教徒革命;1870年,教皇拥有的土地缩小为梵蒂冈宫廷(首尔昌庆宫大小)……

在接连不断的危机下,教皇厅2000多年屹立不倒。支撑它的力量是,世袭权利和坚持不可近不可远原则的政治、外交力量。直到6世纪,教皇还仅仅是罗马、伊斯坦布尔、亚历山大、安提俄克、耶路撒冷等5大主教之一。但却把在“罗马帝国分裂后发生的罗马和伊斯坦布尔两大体制之间的争斗、东方教会分离后持续的欧洲皇帝的笼络和威胁下”培养的生存能力转化为一种智慧。

《梵蒂冈帝国》重点分析了自1870年教会国家没落到现在,梵蒂冈是如何确保比联合国更强大的影响力的。确保强大影响力的基础并不是阴谋论者所说的财力和情报力量,而在于放弃世袭权利,培养外柔内强的“软力量”。

20世纪的教皇在进化论、唯物论、男女平等、限制生育等现代化巨大浪潮下,对内部改革表现出慎重的态度。相反,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外交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灵活性。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保罗二世立即发表了反对声明。结果,西欧政治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伊朗特使为谒见教皇,乘专机来到梵蒂冈。这种手段值得学习。

而且与具有暂时迎合大众人气的弊端的民主主义相比,教皇终身制及其选举集体协议制具有自己的优点,因为是从集体领导力中寻找能够长期发挥领导能力并弥补其失败的新精英。

原名: 《Chronicle of the popes》 (1997)

《Weltmacht Vatikan》 (2004)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