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雨后春笋?雨后造船!

Posted March. 09, 2007 05:41   

한국어

“过剩投资”还是“发掘缝隙市场”?

在全球造船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际,中小型新生造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诞生。

原来生产船舶部分材料的企业和负责船舶修理工作的专门企业纷纷转变成造船企业。也有建设企业、铁路车辆生产企业收购中小造船企业后,投身于新市场的事例。

现代重工业、三星重工业、大宇造船海洋等现有造船企业担忧地说:“繁荣期的过剩投资可能会引发萧条期的同归于尽。”

相反,新生造船企业则表示:“要通过有选择和集中的方式进军缝隙市场。”表现出事业取得成功的自信心,因此,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全球造船业的繁荣景象使投资蓬勃发展

据产业资源部和造船业界8日透露,进入21世纪以后,以海外订单为目标新成立的造船企业共达10多家。考虑到专门接受海外订单的现有造船企业的团体——韩国造船工业协会所属企业共有9家,可以说,最近4、5年里该数字成倍增加。

新生造船企业的设施投资也很活跃。最近投身于造船业的大洲集团子公司“大韩造船”投资一万亿韩元,正在全罗南道海南郡建设造船厂;“C&重工业”也在全罗南道木浦建设面积达43万坪的造船厂。

SLS造船公司(原新亚造船公司)今年初公布了向全罗北道群山投资5200亿韩元的计划;一直生产船舶用材料的圣东造船海洋、SPP造船最近也完成了新设备的投资。

新生造船企业快速增加,投资蓬勃发展的原因在于,全球造船景气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持续呈现出繁荣景象。

○现有企业:“担心造船业分工体系遭到破坏”

观望新生企业的现有造船企业感觉并不乐观。

因为,从产业的属性上看,造船业之类的巨大装备产业带有“不可逆性”,即,暂时扩大规模很容易,但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再缩小规模。他们主张说,繁荣期虽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遇到萧条期,就无法灵活应对需求的变化,因此,低价订单等企业间的流血竞争将不可避免。

国内造船业界的分工体系可能遭到破坏也被指为问题。在造船业界,新造船产业应该和材料企业、船舶修理企业等前后方产业实现均衡,但如果大家都盲目地投身于新造船市场,使后方产业环节被削弱,那么对于韩国造船业来说,就是一种“不幸”。

国内三大造船企业的一位管理人员指出:“制造企业纷纷在中国建设大型材料工厂也是因为在国内很难找到具有竞争力的材料企业。中小型造船企业多付薪水抢夺人力资源也是一个问题。”

○新生企业:“主力船型散装船的需求不断增加。”

新生造船企业提出的反论也不逊色。他们主张说,必须拥有“微观目光”,比起造船业的整体行情,更重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船舶的行情。

例如,运载煤炭、粮食等干货的散装船和运载石化制品的石化产品运输船(PC船)的需求在今后10年里绝对没有问题。

特别是,新生造船企业的主力船型散装船的需求有望稳步增加。因为,船龄超过20年的散装船非常多,而且,世界原材料的物流量也在不断增加。

圣东造船海洋公司总裁柳观洪说:“新生企业的生存关键取决于选择和集中。”

“C&重工业”总经理金容升也表示:“韩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优秀的人力资源和材料企业,因此,只要具备综合管理这些方面的能力,就能保持同中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同时也能找到缝隙市场。”



金昌源 changkim@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