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經典影片中只有白人女性才會發光的原因

Posted June. 06, 2020 07:40   

Updated June. 06, 2020 08:48

한국어

“金發桃腮的伊娃穿著白色衣服走過來,太陽光給伊娃的身後制造了光環。”

  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1852年)中登場的這句話很好地體現了理想化的白人女性形象。白人女性會發光。白得耀眼。這種視覺形象在照片和電影中被持續利用,再現了“白人性”“白人氣質”。在視覺藝術中,照明和化妝術一直極端地向表現明亮白皙、又不失光澤的白人皮膚的方向發展。白人女性受到的光芒象征著美德純真的愛情。

  專攻電影學的該書作者對在西方文化中形成特權地位的白人性,特別是在電影、照片等視覺藝術中如何反復再現,使不平等結構固定化進行了分析。該書於1997年出版,成為研究白人性的經典著作。

  作者通過“白人性”的概念,首先駁斥了傳統的白人優越主義,即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地將白人視為“人性的標準”。有關有色人種的特點和他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雖然此前被討論了很多,但是關於真正的白人本身,當時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關註。因為白人並不被視為種族之一,總是被當作“就是人”。白人性本身就是人類的條件。

  在白種人的表現方面,最重要的是顏色。實際上,白人具有無法稱其為白色的多種膚色。但是用白人代替了“高加索人種”等用語。白色是光的顏色,象征著中立性、道德和啟蒙。耶穌的白人化是在文藝復興末期實現的,到了19世紀,它脫離了非猶太人化的程度,完成了藍眼睛+明亮的皮膚這一白人化的組合。為了體現明確的理想白色,以好萊塢為中心的電影產業完成了突出白人的照明技術。事實上,在這種照明系統中,光反射率低的其他人種很難有魅力。

  如果說白人女性被描寫成“光的化身”,那麽白人男性在各種電影中被刻畫成像雕像一樣擁有強健肌肉的英雄。肌肉力量象征著帝國主義的進取心。甚至像《泰山》這樣的電影都表明,白人男性可以同時擁有殖民主義的權力和對自然的親密性。有趣的是,為了在社會、經濟、文化上占據享受所有特惠的優越地位,白人內部對白人性的概念和定義也隨時發生改變。隨著時代的發展,愛爾蘭人或猶太人有時成為白人,有時被排斥在其群體之外。

  最近,種族歧視問題正跨越美國全境擴散到全世界。觀察維持人種歧視文化的白人性的起源比任何時候都有意義。為了能夠冷靜地直視一直以來以白人性為人類普遍基準的隱秘的文化運作機制,作者列舉了各種事例來解釋文章內容。


朴善熙記者 teller@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