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文在寅政權在公論場築起屏障,破壞民主主義”

“文在寅政權在公論場築起屏障,破壞民主主義”

Posted November. 04, 2020 07:40   

Updated November. 04, 2020 07:40

한국어

作為社會學者,在3年前突然寫出了兩部長篇小說。作為學者,他寫了40多本書,但是隨著時代的流逝,知識也跟著流失了,所以不免讓人感到空虛。浦項工大客座教授宋浩根(64歲)繼《人民的誕生》(2011年)和《市民的誕生》(2013年)之後,時隔7年推出《國民的誕生》(民音社),完成了“誕生”三部曲。上月27日在首爾鐘路區東亞媒體中心見到的宋教授說:“《誕生系列》是經過10多年紮實研究後寫成的書,不會讓人感到空虛。即使寫其他書,也總是有必須結束這本書的負債意識。”

 貫通系列的主題是朝鮮末期和日本帝國主義時期韓半島的公論場(公共討論場)。追逐在宗教、政治(社會運動)、媒體(文藝)3個軸的公論場中出現的人民、市民、國民意識的發展態勢。在《人民的誕生》中,追蹤了因韓文的擴散,平民之間出現談論場並發展成人民的過程;在《市民的誕生》中,追蹤了超越人民成為近代市民的過程。

 該書分析了1905年至1919年在殘酷的日本帝國主義鎮壓下暗地裏萌芽的市民意識加上民族主體性,進而形成國民意識的過程。宋教授認為,高宗駕崩後,人民中間產生了“我們要留住正在滅亡的國家”的主體意識。在文藝和宗教的公論場上蠢蠢欲動的市民意識與民族性及歷史性相結合,變成了抵抗運動,在三壹運動中開花結果。他表示:“如果市民和歷史性相結合,就會成為國民。從歷史上來看,從市民社會進入國民國家時,經常發生革命或戰爭,在韓半島以三壹運動的形式出現。”

 宋教授從當時的小說中找到了文藝公論場的線索。宋教授說:“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鎮壓,只能讀小說。當時1700萬人口中有20%的人應該看過新小說。通過讀書,對話頻繁,形成了公論場。”特別是李光洙的小說《無情》(1917年)中,具有市民認同感的主人公登場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於另壹個重要公論場的軸宗教,宋教授將其命名為“市民宗教”。宋教授指出,“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杜爾肯所解釋的那樣,如果說人類宗教是聖,那麽市民宗教就是俗。宗教世俗化是市民倫理的體現。宗教公論場是培養市民的孵化器。再加上民族認同感,成為了抗日運動即三壹運動的壹等功臣。”

 對於執筆該系列小說的13年間壹直沈澱在公論場的他來說,現在韓國社會的公論場是什麽樣子呢?宋教授指出公論場的缺乏,“文在寅政權把意見不壹致的人視為‘不懂正義的人’,築起了壹道屏障。”他批判表示,“誌向和經歷同質的城(青瓦臺)內的執政勢力聲稱要守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守護的‘他們的民主主義’,反而破壞了民主主義。如果受到外部攻擊,其結果會和關門的朴槿惠政府壹模壹樣。”

 當被問到是否可以期待以現代為背景的誕生系列第4部曲時,宋教授說“還為時過早”。他表示,“考慮到6•25戰爭以後向多宗教社會發展等,研究以後的公論場是壹個非常重大的課題。我想寫壹部以舊韓末的開化思想家俞吉浚為素材的小說。”


崔고야 best@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