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幻想的力量

Posted June. 30, 2010 08:41   

한국어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倫•蘭格(Ellen+J.+Langer)向在某大學上班的40名秘書留下了“將這一論文立即以MSN郵箱發給238號室”的便條。而便條上沒有署名由誰留言,也沒有額外的說明。只要想一想就知道這個留言有問題,可90%的秘書卻毫不猶豫地照做了。這是體現不思考、像機器一樣行動的人類本性的有名測試。

▷如今,創意力就是焦點,怎麼做才能不陷入機械化的陷阱、培養創意精神呢?28日版的《紐約時報》介紹最新研究結果說,幻想才是想像力的根源。人類30%左右的時間都在幻想中度過。想像我國獲得世界盃冠軍或者幻想自己中彩票都屬於幻想。科學家們把脫離課業的想法、想像等各種想法歸類為幻想。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Jonathan W. Schooler、匹茲堡大學的Eric、Andrew博士為了測試人們的幻想,先讓參與者閱讀簡•奧斯丁(Jane Austen)的小說《理性與感性》後,測試了參加者的眼球移動。眼球的移動變得緩慢或者眼球沒有瞄準文章就意味著正在幻想什麼。此時掃描大腦後發現,熱衷於課業的神經和原來的神經正在同時進行。完成課業時容易進入幻想世界的人較容易解答複雜的單詞謎語之類的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遇到難解的問題時與其盯著不放,還不如聽聽音樂、散散步、織毛衣,這才是更明智的方法。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每次遇到難解的問題時都會展示擱置一下。而且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想起了解答的方法。美國暢銷書作者斯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每次寫完草稿後會放到抽屜裡。而一個月以後重新拿出來閱讀時就能發現奇怪的描述與情節矛盾。草稿在抽屜裡的這段時間,作者也在無意識地進行推敲工作。只要給思維的自由,那麼它就會開始有生產性的彷徨。

評論員:鄭星姬 shchu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