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面談時有過警告信號,卻被忽略;其韓裔身份沒有跟犯罪有直接關係”

“面談時有過警告信號,卻被忽略;其韓裔身份沒有跟犯罪有直接關係”

Posted April. 17, 2009 08:10   

한국어

16日零點,美國華盛頓西南方向430km處的佛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裏,數千名學生點燃了手中的蠟燭。2年前的今天,韓裔美國人趙承熙開槍殺害了32人,這次的蠟燭就是為這些死者點燃的。事發現場通過整修,當天重新對外開放(本報13日在A18面報導過),校園處處可見克服傷痛的決心。但是為什麼當時沒能阻止慘劇的發生,有沒有再發的可能性等,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趙承熙曾就讀的英語系負責人兼指導教授羅依(53歲),15日接受東亞日報採訪時表示:“當時也有過很多警告信號,但是都被忽略掉了。” 羅依教授還是著名詩人兼作家,本月出版了《沒有沉默的權利—佛吉尼亞大學的悲劇》一書。

-想聽聽有關趙承熙的記憶。

“2004年春天他第一次參加了我的課。當時聽課的人有200多名,是大型授課,因此沒有過特別的接觸。當時趙承熙給我發電子郵件,問了有關學分、出版等的問題。之後在2005年10月份,一名女教師給我看了趙承熙寫的(內容嚇人的)詩,對此表示了擔心。我給趙承熙發了電子郵件,要求與我在研究室見一面。趙承熙回信中問道‘是要跟我大喊嗎?’。 趙承熙可能認為自己會(因為所寫的詩)受到懲罰。我回答說‘不是那種對學生大吼大叫的人’。10月19日與趙承熙進行了第一次面談,他戴著黑色墨鏡和帽子。他坐在沙發上動都不動,對提問總是過了10—20秒後用很低的聲音簡單回答。”

-據說有好幾次勸他接受精神諮詢

“是的。我跟他說沒有必要害怕(有關精神疾病的諮詢),讓他安心。”

事件發生後根據調查,趙承熙曾因為跟蹤女學生而接受了精神診斷,其結果表示他需要接受精神治療,但是沒有被實行。羅依教授在書中回憶道:“有一次與趙承熙單獨坐在了一起,他的眼神充滿了憎恨,甚至讓我覺得他想殺了我。我想逃離,但是我不能那麼做。問他‘對我有什麼生氣的地方嗎’,他搖了頭。”

―認為趙承熙的移民身份對這件事有什麼影響?

“我也是在1985年從英國移民到了美國。跟趙承熙說在他鄉適應其他文化的艱難性和想念故鄉的話題時,他也同意了我的觀點,說了‘很孤獨’。這屬於他做出反應的少數情況之一。”

-最終犯罪動機被確定為是趙承熙的精神疾病,但是韓國國內也有人認為,這是不是因為移民者不適應當地生活或是孤獨感而造成的?

“據我所知,趙承熙患有憂鬱症和選擇性緘默症。據說從3歲開始就出現了症狀,也就是說20多年來,他一直活在相對性的沉默當中。如果患有精神疾病的他,認為他人的言行對自己構成了侮辱,就很難對付。即使再小的事情,對一個認為自己被周圍排斥的人都會構成很大的傷害。但是我不認為他移民的身份跟槍擊事件有直接的聯繫。歷史上學校槍擊事件的犯人大部分是白人美國人。偶爾這些人也會說自己也是受害者。”

-有沒有見過趙承熙的父母?

“沒有。他們在趙承熙進入大學的第一學期每週末都會開車9小時來看兒子,每週也都會通電話。我知道他們從中學時期就開始非常努力地想讓兒子接受治療。但是在美國,子女只要過了18歲,就可以自行決定接受治療與否。”

-因為趙承熙是韓裔美國人,事件發生後韓國社會上也出現了種種擔憂。

“他的韓裔身份是偶然的。每個人都知道,國籍或人種背景對某個人的暴力型起到作用是沒有道理的。”

-您將如果治癒您所受到的精神創傷?

“很多人分擔了我的悲痛、給予了鼓勵,這對我幫助很大。特別是韓國人跟我們分擔了悲痛,韓國人表現出的偉大的同情心,也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書中您大膽地批判了學校當局的不適當應對。

“這是因為我們擔心如果不能在那件事情上取得教訓,類似的攻擊還會發生。對有問題的學生,首先要瞭解是不是需要幫助,然後迅速有效地介入是非常重要的。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們不會從道德的觀點想自己的行為。因此早期給予幫助是最迫切的事情。”

對“會不會引起校方不滿”的提問,他笑著回答說:“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情況。但是同事教授、學生們給予了很多支持。”



李基洪 sechep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