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 民眾美術

Posted September. 29, 2008 09:12   

한국어

1980年代,示威現場不能缺少懸掛式畫。因為畫中強烈的色彩和批判現實的內容助長了示威的氣勢。這些都是所謂民眾美術畫家所創作的作品。美術也需要參與社會的變革,所以80年代初開始的民眾美術不僅脫離了美術館的圍欄,還親自參與了大學街、勞動現場政治集會當中。除了懸掛式美術作品外還有旗幟畫、壁畫、版畫等多種形式。這是要讓美術和生活緊密連接在一起的一種戰略。不過,許多民眾美術家卻在1990年代之後突然消失了,如同熱帶低氣壓瞬間消失。

▷隨著民主化的開始和東歐洲圈垮臺,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幻想也逐漸小時,從而民眾美術也急速進入退潮期。這就是把美術視為政治和變革手段的民主運動本身的界限。因為只注重參與和意識,所以作品的水準逐步下降,而且作品也失去了獨創性。曾經橫掃文化界的民眾美術就這樣結束了。向民眾美術家提供理論體系的就是現在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及美術評論家金潤洙。

▷被遺忘的民眾美術重新成為焦點。主要原因是,去年國立現代美術館集中購買了149個民眾美術系列作品。民眾美術的購買量占整個美術作品的56.2%。每位作者都希望國立現代美術館能購買自己的作品。身為民眾美術家,金館長不應該進行如此偏向的購買,應該堅持館長基本的公正原則。

▷上一期政府時期成為館長之後,他頑強地拒絕了政權交替後的退陣。政府內部已經傳出消息說,一些主導民眾美術的核心人士通過政府的支援資金和待遇鞏固了自己的勢力,而金館長就是其中之一。通過“偏向購買”一條就能說明,為何無法把藝術和政治混為一談的原因。

評論員 洪贊植 chansi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