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李海瓚總理和孫鶴圭,到底誰在爲國著想?

[社論]李海瓚總理和孫鶴圭,到底誰在爲國著想?

Posted May. 11, 2005 23:08   

한국어

目前看來,中央政府和京畿道因緩解首都圈限制問題展開的較量似乎以京畿道的勝利結束。昨天,國家均衡發展委員會委員長成炅隆表示,將延長外國投資企業在首都圈內新建、增建工廠的期限,並允許國內尖端産業新建工廠。雖然爲時嫌晚,但是從加強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至此,面臨夭折危機的外國企業3M在京畿道華城市的建廠計劃也將能按照原定計劃於26日如期進行。而且,此舉能對一直以來以不安的眼光關注風波的外國企業帶來穩定軍心的效果。

京畿道知事孫鶴圭7日在發展對策委員會會議上中途摔門離去。原因是,國務總理李海瓚表示應該慎重緩解首都圈限制規定。之後兩方的矛盾越鬧越大,而且因兩人是下屆總統競選者等背景因素而更加引起外界的關注。但是緩解首都圈限制並不是提高“政治分數”的競爭手段。應該是以哪一方理論和主張更符合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進行爭論的議案。

當然,“國土均衡發展”和“加強首都圈競爭力”都很重要,哪一個都不能忽視。問題是經濟增長動力的下落,“潛在增長率4%時代”等預測成爲現實的情況下,不能因受限於均衡發展理論而推遲加強國家競爭力的時間。7日的會議中,不僅是産業資源部長官,連教育副總理也主張緩解限制的必要性表示“如果不緩解首都圈限制,那麽國內大企業3.6萬億韓元用於投資的資金會直接被投向外國。”儘管如此,李海瓚總理和成炅隆委員長等人以“要等到2012年建設行政城市並完成國有企業轉移”爲由仍然表示反對,這不禁讓人産生這樣的疑問,他們是不是首先考慮政治因素?

不僅如此,現任政府上臺以來,一直有人指出青瓦台和執政黨以2分法對立理論對待“首都圈對地方”、“富人對窮人”、“親美對反美”等衆多事件。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再用這種政治理論對首都圈限制問題進行判斷。而且,政治拉經濟後腿的國家,沒有任何未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