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丟失了韓國名稱的鳀魚

Posted March. 06, 2020 07:50   

Updated March. 06, 2020 07:51

한국어

  “吉利,吉戛伊利,戛伊利,戛伊利高巴,高巴,高祖巴,朱巴,奧巴”,上周在超市裏察看幹魚類貨架時,視線停在了在鳀魚幹的包裝上。既然開了頭,順便就把陳列的鳀魚幹的貨名仔細察看了壹下。無壹例外都是日本式名稱。

 幾年前,筆者曾乘坐權現網、流刺網、揚繰網等漁船,對正在進行中的捕撈鳀魚作業進行過調查。 捕撈鳀魚的那天,還特地拜托讓自己同乘漁船。幾天後來電話了。說是淩晨要去“捕撈奧巴”,叫我到碼頭土。我沒聽懂是什麽意思,只好答非所問。後來壹有機會見到捕撈鳀魚的船長或船員時,就問他們為什麽使用日本式名稱。答案是壹樣的。“因為大家都這麽用。”

 妻子愛做炒鳀魚,愛用鳀魚肉湯,因此我問她,“知道戛伊裏、高巴、朱巴是什麽嗎?”妻子說不知道。酒桌上要是出現幹鳀魚下酒菜,我也會問同桌的人。沒有壹個人知道正確答案。漁業組合、水產協會、流通企業等都固執地用著消費者不知道的名稱。原因要追溯到100多年前。隨著以浦項、蔚山、巨濟、統營、麗水、高興、巨文島等南海岸為中心建立殖民移居漁村,日本漁民逐漸掌握了韓半島海域。特別是巨濟島等地,利用權現網進行了大規模的鳀魚捕撈。在日本漁民的主導下,實現了鳀魚捕撈、加工、銷售,日本式名稱占據了主導。

 就像部分被歪曲後擴散的名稱壹樣,鳀魚漁業和飲食文化並不都是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時期的遺產。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吃鳀魚。李圭景在《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中寫道,壹次下網可捕撈滿船,如不能立即晾幹,腐爛後就用作肥料,幹鳀魚天天作為菜肴上桌。《牛海異魚譜》《林園經濟誌》《茲山魚譜》《蘭湖漁牧誌》等書中,都有吃幹鳀魚和鳀魚醬的記錄。

 幹鳀魚可分為炒著吃、用作湯料等用途,或根據長短標記為細鳀魚、自鳀魚、小鳀魚、中鳀魚、大鳀魚。但是現在,卻是在標記“吉利(炒菜用)”“戛伊利(燉菜用)”“朱巴(做湯用)”等日本用語後,用韓語在括號裏加註。不是要責怪某人。要從現在開始改變。壹直以前,誰都沒替鳀魚擺脫被賦予的“創氏改名”枷鎖。光復至今已經75周年,我們從來沒有在意過。

 近10年來,韓國海域捕獲最多的魚就是鳀魚。不僅用作小菜,它還做成粉、魚子醬、魚露等,在餐桌上很難找到超越鳀魚地位的海鮮。給它符合地位的待遇吧。堅持日本式名稱是愚蠢的事情。在幹魚類貨架上,我想看到用韓語分類的商品名,而不是“吉利、吉戛伊利、戛伊利、戛伊利高巴、高巴、高祖巴、朱巴、奧巴”。不是因為這是帝國主義的痕跡,所以要無條件抹除。而是因為我們抓得緊緊的,是日本也不在使用的名稱。有需要作為歷史教訓而保留的,也有需要拋棄的。從日本式名稱被傳播的歷史脈絡來看,換成韓語是可取的。因為語言中含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