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渣滓”

Posted May. 09, 2018 08:10   

Updated May. 09, 2018 08:10

한국어

某有線電視臺曾播放過名為“語言力量”的實驗紀錄片。把剛做好的米飯分裝到兩個玻璃瓶裏,瓶上分別寫上“謝謝”“討厭”的句子。把玻璃瓶交給實驗參加者後,在壹個月裏請求他們對“謝謝”瓶表示稱贊,對“討厭”瓶說壹些負面的話。

▷四周之後,回收了兩個瓶。壹眼看去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謝謝”瓶裏的米飯出現很多白色的黴點,散發出濃烈的酒曲味道,但“討厭”瓶裏的米飯覆蓋著黑糊糊的黴點,已經腐爛。參加者們驚嘆道:“飯粒上又沒有耳朵……”。運用這壹原理,壹些學校為了向學生們教育正面語言的力量,還利用受到稱贊的地瓜和沒有得到稱贊的地瓜進行了生長實驗。

▷壹句壹句的話積累起來,連微生物和植物都能出現變化,給人又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呢?今天我無心說出的話,可能會給某個人帶來希望,也可能給某個人帶來挫折。2016年,仁川壹家幼兒園的保育教師們稱兩歲的孩子為“渣滓”。因為“快點吃,妳們這些渣滓!”之類的說法,四名教師因涉嫌在精神上虐待兒童而被起訴。最近大法院最近確認了地方法院的壹審無罪判決。法院的判斷,因為嬰幼兒們還聽不懂話,所以無法確認是否有害精神健康,因此不算虐待。

▷即便從法律上講是無罪,但在道德倫理上果真如此嗎?非但不能給幼苗們說壹些積極的話,還要濫用語言暴力,這種行為相當於是心靈的土地上撒下了有毒的種子。語言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也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尤其是保育教師揮動了銳利的話語之刀,但社會卻在無心地袒護她們。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互聯網上,如今都是粗口有如洪水。這些東西層層堆積,難道不是在助長語言的墮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