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鐵的三張面孔,國立中央博物館舉行“粗鐵•鐵•鋼”特別展

鐵的三張面孔,國立中央博物館舉行“粗鐵•鐵•鋼”特別展

Posted November. 10, 2017 09:00   

Updated November. 10, 2017 09:43

한국어

與鐵有關的人類文明史的大敘事詩展現在我們面前。

 7日參觀的國立中央博物館的“粗鐵、鐵、鋼—鐵的文化史”特別展,立體地捕捉到了技術革新的媒介和戰爭手段的鐵的多種屬性。不僅是韓半島,通過將東西方合在一起的遺物,從人類史觀點出發的企劃意圖十分突出。這其中還包含了曾發掘過慶州皇城洞制鐵遺址的前任中央博物館館長李英勳傾注心血想要展示的鐵的曆史考古學意義。

 即便是在使用各種合成金屬的21世紀,鐵依然是占全世界金屬産量90%的核心物質。公元前2000年,在土耳其安那托利亞高原被發現的鐵器制作技術是掀起“赫梯”等帝國的基礎。坐落于展示場入口的烏拉爾圖王國(Urartu Kingdom)和中國漢朝的鐵制武器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烏拉爾圖王國是統治著公元前8世紀如今的伊朗一帶的國家。中國的鋼鐵制作技術飛躍地提高了鐵的強度,比西方足足領先了1000年。

 但19世紀中國的沒落也直接呈現在了鐵器制作之中。進入到展廳第2部分,牆面上挂著描寫1840年鴉片戰爭當時英國制造的世界最早的鐵制戰艦,將清朝木船擊沈的場面的畫。工業革命之下的鋼鐵大批量生産瞬間掀起了西風壓倒東風的巨大波浪。

 以描寫古代戰鬥場面的電腦特效(CG)爲背景,展示三國時期鐵铠甲和頭盔的展示空間是第2部分的最大亮點。在釜山福泉洞和鹹安道項裏、金海良洞裏古墳等地出土的伽倻铠甲,以刻在胸甲上的紋樣爲首的式樣無比精准。

 像鐵鍋或鐵華白瓷等我們所了解的鐵,也深度介入了日常生活和藝術領域。以讓人聯想起光背的照明爲背景展示的“普願寺址鐵佛”,展示了揮灑自如打鐵的新羅人的手藝。像大理石雕像一樣流暢順滑的法衣下擺,在1300年歲月過去的今天依舊保持著未受破壞的美。

 通過一目了然地展現清制鐵工藝的CG,通俗地解釋了根據碳含量變化成軟鐵、剛鐵、鑄鐵等的過程。在展示場中間,布置了用鐵片描繪叢林的現代美術作品,作爲文明的利器,傳達了對鐵和環境的信息,這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嘗試。以朝鮮時代用青銅制作的火炮—大碗口(寶物第857號)爲首的730余件遺物將對外展示。截止日期爲26日。咨詢電話:02-2077-9471。



金相雲 sukim@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