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難民?無家可歸?建築為誰而存在?

Posted July. 19, 2016 07:00   

Updated July. 19, 2016 07:08

한국어
建築或者建築物,究竟是為誰而存在的?追溯以往,就可以找到答案。金字塔和萬里長城,並沒有分給為搬運石頭而被軋死的勞動者一絲一毫的榮光。歷史的潮流,僅僅是把壟斷建築結晶的形象細分了而已。

在8月7日在鐘路區雅可美術館結束的兩個企劃展“為難民們設計的建築方案”(一層)和“無家的城市”(二層),能夠讓人們再次感受到對於建築主人公的酸楚。就像展覽的題目所揭示的那樣,參與展覽的作家們探討了“為沒有能力擁有居住空間的人們設計的建築”的可能性。

一層的展覽室,是建築設計家們在人權活動家、動物保護團體、造景行業人士、文化人類學者等的合作下打造的。討論的方向雖然多種多樣,但相較於看起來比較稠密的一層而言,人們更多時間停留在二層的展覽室裏。

德國作家法比安·布倫星的“Pay & Sit Private Bench”和英國作家利亞·保羅梅奧的“Space not Spikes”這兩個短暫的視頻作品,獲得了很好的回應。布倫星的作品是公園裏的長椅,在屁股坐下的地方安裝了金屬釘子。如果投下0.5歐元的硬幣,釘子就會縮回椅子的裏邊,人就可以坐下。一旦過了規定的時間,伴隨著警報的聲音,釘子會再次冒出來。保羅梅奧還展示了在櫥窗前欄杆上安裝釘子不讓露宿者坐下的“抵抗”法。布倫星的視頻前,有一張楊賢貞的首爾長椅研究的紙條,證明了布倫星的“釘子長椅”並不是外國才有的存在。

托雷·達比得的視頻講述了委內瑞拉加拉加斯因金融危機而中斷建設的一建築物中出現的非法居住者的故事,中國北京住宅區裏年輕移民把軍用地下室當作居住地的視頻,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建築為誰而存在?”不管任何時候,此類問題都不太可能帶來實質性的變化。但是,這兩個展覽起碼能夠確認,存在這樣的疑問總比沒有要強得多。展覽諮詢電話:02-760-4850



孫澤均記者 soh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