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知名畫家的贗品風波

Posted July. 04, 2016 07:35   

Updated July. 04, 2016 08:17

한국어

“正值1978年、1979年瘋狂作畫之際,每月可以畫30 ~ 40幅。即使做了展覽但沒有登載在圖錄上的作品也有很多。 出售給了畫廊沒有拿到錢而不知去向的情況也不少。自己沒有親自加入簽名或序號、交由畫廊負責的事情頻繁發生。”

陷入贗品爭議的畫家李禹煥(80歲)在上月30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出了上述這番話。為什麼唯獨李某的畫作陷入了尖銳的“贗品真實攻防戰”呢?

○李禹煥作品頻頻陷入贗品風波的原因

隨著20世紀70年代後期李某成為知名畫家,需求劇增後為了滿足畫廊等的要求,李某在2年內“大批地”作了數百餘件畫作。正如李某所說的那樣出現了管理不嚴的情況,對於造假犯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目標了。

因涉嫌偽造李某的畫作而被逮捕的畫商玄某(66歲)在接受警方調查時供述表示,“來往於釜山和日本之間活動的古董商李某(68歲)2011年找到他說‘製作贗品拋售給愛好李禹煥畫作的日本某集團會長吧!’”玄某坦白稱,自己與另一名畫作負責人李某(39歲)一同在京畿南楊州市的工作室製作了50多件贗品。他們在贗品上用1978、1979年的作品加入假簽名和序號,並製作偽造了檢驗報告。

他們以鐘路區K畫廊等地為據點,把贗品轉交給日本收藏家或中間商。K畫廊在2012年把附有李畫家親筆確認書的一幅畫以4億韓元的價格賣給了某個人收藏家。在警方提出的4幅“確實是贗品”中有一幅就是該作品。但李某在上個月末接受警方調查後卻表示,“作家確認書和這幅畫明顯都是真品。”

從玄某一夥的活動之後的2012年開始贗品風波頻頻發生後,李某和美術界鑒定團聚集到一直以來主要受理李某的作品的某畫廊一起進行鑒定後,發放了作者的親筆確認書。但是鑒定團看的時候看起來像贗品一樣的作品被李某鑒定為是真品後,2013年初該聚會瓦解了。

總之,因發放作家的確認書而一度沉入水下的贗品風波,通過玄某3人組的內訌再次浮出了水面。玄某于2013年向古董商李某和其兒子發送了“獨吞數十億韓元贗品銷售貨款,沒有給承諾的代價(一半)”的抗議檔後,成了調查對象。之後警方通過扣押搜查K畫廊和玄某工作室等確認了陷入贗品風波的作品,並通過國立科學調查研究所開展的物理鑒定結果顯示,有13幅作品被指稱為贗品。

美術界分析稱,李某不顧警方的舉證依舊主張“無條件真品”,是因為他被自己的親筆確認書束縛住了手腳。通常贗品風波以畫廊重新買入畫作的方式默默地處理而不為人熟知,但李某和主要受理李某作品的畫廊選擇發放親筆確認書的方式正式回應。據悉,李某曾表示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該畫廊就一直認真處理自己的作品,並把鑒定工作也交由該畫廊負責。

首先,李某將很難逃避對於那些發放親筆確認書的畫作的真偽判定錯誤的責任。其長期以來好不容易積累的名望和信賴度將遭受無法挽回的致命打擊。他表示,“在海外交易中已經受到相當沉重的打擊。”可以預見,曾經壟斷李禹煥作品的畫廊將接二連三地接受“顧客”們的抗議。

○美術界的贗品是“由流通所造成的”

專家們認為,目前美術界的贗品本來就是非常隱秘地進行,因此很難掌握其市場規模和人力。從知名畫家的作品通常以數億韓元成交的情況來看,數百億韓元也僅僅是推測而已。

特別是以李禹煥為例,他是佔據從2005年開始的10年間韓國14家拍賣行總成交額第一名(約712億韓元)的最高人氣作家,所以成為了贗品的集中目標。

韓國藝術綜合學校教授安癸?表示,“收藏家們僅對極少數人氣作家的作品感興趣,購買美術品的目的偏重於投資和自我炫耀。”因此,畫廊為適應市場需求不僅在流通過程中沒有過濾贗品,流通本身還製造了贗品。

某美術評論家表示,“所謂的‘大手’個人收藏家們即使經歷了贗品交易在多數情況下也當作沒有看見默認了。”也就是說,一邊把數億韓元的畫作當作愛好進行收集,一邊卻無視“部分錯誤”。因為追究那些已經交易畫作是一件及其麻煩的事情,而且沒無利可圖。

這樣一來,還發生了個人收藏家拿出來的贗品甚至牽扯到信用度較高的國家公立大學美術館的事件。一所公立美術館的前任館長表示,“不久前韓國數一數二的美術館收集了某個人收藏家數十年裡都沒有拿出倉庫的知名作品。通過電話確認,只是得到了‘沒有運出過’的回答。雖然向美術館通報立即撤下了作品,該贗品被如何處理卻不得而知。”



孫澤均 記者 soh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