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政界人士廉價的“國民”說詞

Posted May. 08, 2015 07:19   

한국어

最近,政界人士張嘴閉嘴都會把“國民”掛在嘴上。在4‧29再補缺選舉中完敗的新政治民主聯合代表文在寅在選舉後聲稱“不是國民的失敗”,新國家黨代表金武星在朝野就公務員年金改革達成協議後強調,“這是依靠國民大妥協而達成的協議,因此具有重大意義”,儘管這項改革已經變成了“越改越惡”。文在寅代表的發言矛盾百出,新政治民主聯合在選舉中敗北,如果說國民沒有失敗,難道是對新政治民主聯合沒有投贊成票的多數國民失敗了嗎?金代表的話語則屬?誇張一類,一般國民誰都沒有參與有關公務員年金問題的“大妥協”。這些都是沒有共識的政治修辭。

從前,“國民”曾是獨裁時代的單詞,或者是避諱的詞匯。尤其對於進步陣營更是如此。他們不太使用“國民”,而以“市民”代替。現在,人們組成的有著規制的集團被稱為“市民社會”,以便和“國民”、“國家”進行區分。勞動團體在舉行活動時,不行“國民禮儀”,而行“勞動禮儀”。“國民學校(小學)”則因為是日本殖民統治的殘餘而廢棄不用。

但是,“國民”一詞也曾出現在高麗時期的記錄中。《朝鮮王朝實錄》中,有231個章節出現了“國民”一詞,在世宗時期最多,達33次,如“符合國民的願望”、“獲罪于國民”等。讓受冷遇的“國民”在政界流行的是新政治聯合的議員安哲秀,他把“如果國民需要”掛在嘴上,召開“國民報告會”宣佈參加總統競選,為了募集選舉資金,成立了“國民基金”。

部分人對“國民”一詞反感還和對大韓民國建國的負面認識有關。新政治聯合的政綱政策前言中,從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直接跳到了1960年的4月革命。沒有1948年的建國,提起“國民”來當然不舒服。雖然不知道文代表和安議員所說的“國民”是全體國民還是自己一方的國民,但經常提起“國民”,也算是一種進步。國民知道政界人士兜售“國民”是一種騙術,也許只有政界人士才會錯誤地以為國民會聽信他們那一套。



洪瓚植 評論員 chansi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