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生存者的痛苦

Posted April. 22, 2014 03:44   

한국어

索菲在被送往奧斯威辛收容所的途中聽到德軍上校說讓在兒子和女兒當中選壹名,剩下的移民會被送到毒氣室,要不就全部殺到兒子和女兒。索菲讓女兒去了毒氣室。在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索菲來到美國,與猶太人生物學家比較親近,但是生物學家偶爾會失去理性,對索菲罵道:“妳怎麽可以從收容所活著回來。”以威廉‧斯泰倫的小說為原著,在1982年制作的電影“索菲的選擇”(梅麗爾‧斯特裏普主演)描寫了壹名女性在殘酷的情況下生存下來後,遭受自責及痛苦的悲劇生活。

▷在1960年代擔任的大屠殺(納粹屠殺猶太人)生存者心理治療的專家們發現,這些人反而在自責。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戰爭、自然災害、恐怖襲擊、大型事故的生存者及在緊急情況下參加救助的救助隊員、醫療人員的身上。他們對於獨自生存下來,其他人都死亡的情況、在危機情況下無能為力的情況感到了負罪感,遭受著憂郁癥、惡夢、社交恐懼癥等精神痛苦。這就是“生存者的負罪感(Survivor’s guilt)”綜合癥。

▷2010年3月,在天安艦擊沈事件中生存下來的軍人們也壹樣。同年4月8日在海軍第2艦隊司令部,出院的39名生存者與59名失蹤者家屬會面。犧牲者家屬們好像抱著自己的兒子壹樣抱著生存者,痛哭起來,但是仍然安慰生存者們,說:“感謝妳們活著回來了。”雖然自己深愛的兒子已經回不來了,但是他們想通過兒子同事們的生還,感到壹些安慰。

▷“歲月號”在珍島前海沈沒,獲救的174名當中多數受到了很大的精神打擊。獲救後自殺的安山檀園高中教導主任姜敏奎也可能對學生們遭到事故感到了很深的自責。應該對生存者們進行體系性的心理咨詢及治療。想到失蹤者,雖然悲痛難忍,但是我們應該激勵奇跡般生存下來的乘客。

評論員 韓起興 eligius@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