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或受到奧巴馬影響,好萊塢刮起“黑色風潮”

或受到奧巴馬影響,好萊塢刮起“黑色風潮”

Posted March. 06, 2014 03:31   

한국어

如今,好萊塢可以被稱之為“黑色好萊塢”。由黑人主演的電影層出不窮,並且後由黑人導演史蒂夫‧麥奎因主導的電影《為奴12年》獲得了奧斯卡金獎,這是歷史上首次黑人導演獲得此項殊榮。而黑人導演和演員之間的活動也持續展開,十分活躍。

我們僅看最近的6個月裏國內放映的電影,就能看到“黑色風潮”的趨勢。包括27日上映的《為奴12年》在內,和於去年11月放映的,講述了白宮黑人管家的故事的《巴特勒:總統的管家》,於1月放映的,講述了過分壓制黑人青年事件的《弗魯特維爾車站 》,都是黑人導演執導,由黑人主演,並記錄了種族歧視問題的電影。

國際有名經銷商韋恩斯坦公司的代表理事,好萊塢的著名著作人哈維‧韋恩斯坦於去年在美國接受訪問時將好萊塢的這種趨勢成為“奧巴馬作用”。由於奧巴馬總統作為黑人總統在再選舉中再次大獲全勝,這對美國社會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美國社會也真實的反應了這壹現象。電影評論家姜友婷稱:“在此之前,黑人演員只是作為壹部電影的潤色品,並不會擔當重要角色,而如今,由黑人擔任主要角色,出演反應黑人生活狀態的電影逐漸增多。電影不再是以白人為中心,觀眾們也能夠感受到這類電影的進步意義。”

最近,好萊塢拍攝了眾多以人種歧視問題為基礎,從黑人的視角出發,真實記錄了黑人們受到歧視壓迫的歷史背景的電影。如:《為奴12年》講述了南北戰爭之前美國的奴隸制,《巴特勒》講述了1950~1980年代,黑人的人權運動,《弗魯特維爾車站 》則講述了2009年發生的人種歧視事件。

在這些電影中,幫助黑人們的白人們並沒有登場。《為奴12年》中,雖然加拿大人幫助了影片中的黑人主人公,但他的播放分量卻少的可憐。這與描述了培養黑人兒子成為美式足球選手的白人媽媽的紀實電影《弱點》(2009年),和《怒海潛將》(2001年)中對協助黑人的白人的描述有實質性的改變。

但即便如此,也並不意味著黑人成功實現了逆轉。《為奴12年》中,主人公在曾是自由人的時期,與受奴役的黑人劃清了界限。《巴特勒》中,作為白宮管家的爸爸與參加了黑人人權活動的兒子之間產生了很大矛盾。《弗魯特維爾車站》中,並沒有將把黑人主人公趕向死亡的白人警察們歸為惡的壹派。電影專欄作家金啟煥稱:“最近好萊塢關於人種問題的電影並沒有將黑人白人之間的沖突看做是善惡的對決,並且將人種歧視問題從教條的觀點中脫離出來,由此可以看出,這類電影邁出了很重大的壹步,具有更大的意義。最近以歷史或是時事為素材,試圖刻畫出了黑人們生活中的真實性的電影也層出不窮。”

“非黑人”的導演們看待黑人們的眼神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將原作中的主人公改設為黑人,從而進行翻拍的現象逐漸增多。《長鼓》(1966年)的翻拍版《憤怒的追擊者》(2012年)中的主人公是黑人演員傑米‧福克斯,丹澤爾‧華盛頓於1980年代將人氣很高的電視連續劇翻拍成電影《The Equalizer》,在這部影片中,救出白人少女的主人公也被設定為了黑人來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