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昌信洞制造”

Posted May. 31, 2013 03:30   

한국어

去年末訪問韓國的電影導演拉娜﹒沃卓斯基在觀看東大門一帶的購物中心後贊嘆說“我所想要的東西都在這裏。”作為國內的時裝中心地,已經被海外知曉的東大門一帶每天都因為24小時營業,馬不停蹄地運轉。這個地方的服裝是“昌信洞制作”的產品。由附近昌信洞的3000多個縫紉工廠提供產品。昌信洞是典型的老百姓街區。如果沒有在這裏徹夜運轉縫紉機的人,也沒有東大門華麗的照明。

▷在朝鮮時代,昌信洞因為風景較好,有很多兩班貴族們的別墅。朝鮮朝李睟光就是在這裏寫了“芝峰類說”。日本強占時期這裏成了采石場,提供了朝鮮總督府等建築物所使用的石材。6·25戰爭結束後大規模人口進入到了這裏。在1957年紀錄中,每3.3m²的人口達到了2.6名。在1960、70年代,首爾的縫紉工廠聚集在清溪川周圍,隨著需求增多擴大到了昌信洞。清溪川一帶的工廠現在已經消失了,但是昌信洞的卻留下來了,現在成了東大門的背後基地。

▷首爾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行有關昌信洞歷史的“昌信洞制造”展示會。展示舊照片和資料、還重現了縫紉工廠和“小房間”。昨天去看的展示會令人回想到了經濟開發時代的遙遠回憶。昌信洞的最近照片也讓人感到好奇,是否真的還留著這樣的情景。過去的縫紉工廠工人大部分是10多歲的少女,但是現在卻已經不是。現在是50歲以上,頭發發白的中壯年在工作。他們是在十幾歲時在清溪川學習技術後,至今以此為業的人們。他們在收到訂單後,能在一天內制造產品。

▷這些人是誠實地、艱苦地勞動,實現“漢江奇跡”的主角們。首爾市正在進行將昌信洞指定為近代文化遺產的方案。首爾市如果購買部分地區,保持原狀的話,這會成為展現20世紀韓國風貌的非常好的展示區。或許我們的後代能在陷入困境時看到這個地方,重新燃起鬥誌。

首席評論員 洪贊植 chansi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