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GDP代替幸福指數

Posted September. 16, 2009 04:58   

한국어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伊斯特林提出的國民收入與幸福指數的關係研究極為有名。從1946年開始,他對30多個國家的國民幸福指數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與國家的經濟實力無關,在某一時間段內,所有國家的國民的收入水準與個人幸福指數會呈現出一定的比例關係。但值得關注的是,在超出某種時間範圍時,就算收入增長,幸福指數也不會提高。这就是“伊斯特林的悖论”。

▷此外,還有許多幸福悖論。如果幸福指數會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而增長,美國與日本的國民應當比古巴或者孟加拉國民更加幸福,但結果並非如此。從1971年至1991年的20年內,美國的國民收入上漲了83%,但表示幸福的國民比率卻下降了。英國新經濟基金會(NEF)與萊斯特大學進行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也比較有名。2007年公佈的調查結果中,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是瓦努阿圖與丹麥,而瓦努阿圖是太平洋地區最為貧窮的國家。

▷前美國參議員議員羅伯特•甘迺迪在生前表示:“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測定除生存價值以外的所有因素的資料”。他的發言也表現了收入指標的局限。最為常用的經濟活動評價資料GDP近期常因無法正確反映環境惡化等外部效果與生活品質而受到指責,但目前世界上並沒有能代替GDP的更為準確的經濟指標,可見計算出個人的幸福程度並非易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與阿瑪蒂亞•森教授向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奇提出了包含幸福、健康等指標的新經濟指標建議議案。製作新經濟指標是薩科奇總統的總選公約。新的指標由GDP計算方式的變更、新幸福測定法及環境和金融安全性等三個部分組成。薩科奇下周將在匹茲堡舉行的G20峰會中提出該方案。韓國的GDP處於世界第13位元,但根據NEF與萊斯特大學於2007年發表的國民幸福指數調查結果,韓國國民的幸福指數排名無法列入前100位。不知根據斯蒂格利茨與森提出的方案計算的韓國國民的幸福指數會有何變化。

評論員:鄭星姬 shchu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