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 所有經濟主體,只有相互配合,才可以創造出工作崗位

[社論] 所有經濟主體,只有相互配合,才可以創造出工作崗位

Posted December. 16, 2008 03:02   

한국어

失業人口,等於失業的待業人群,為尋找更好的崗位四處奔波的不完全待業人群,加起來共有31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2%。李明博政府在之前誇下海口,說每年將創出60萬個工作崗位,隨後減少到約為原計劃一半的35萬,最近又減少到了20萬,但是這些政府也未必能夠實現。加上美國引起的金融危機,使經濟急速下降,企業相繼調整結構,崗位也在開始減少,明年的就業情況將空前惡劣。政府如果聯手企業員工及待業人群,就可以防止“無業”氾濫。

1997年外匯危機之後10年來,大企業走的是“無雇傭”增長路程,而中小企業卻創造出約250萬個崗位。但是因經濟蕭條,中小企業的崗位卻在率先消失。為拯救就業率高的中小企業,大企業工會需降低過度的福利標準,並具備與有難人群並肩同行的連帶意識。組織能力強大的大企業員工,收走過度的份額,終將使中小企業陷入困境。

企業也應透明經營,公開財務報表,並透露真實難處,才可以使員工團結。就如,目前雞群都即將死去,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取雞蛋是十分愚昧的。當務之急是先把雞救活。

待業人群也應放低身價。像中小企業及3D領域就十分缺人。鬥山重工業董事長也指出:“雞頭比鳳尾強。”不要吊死在大企業這一棵樹上,在中小企業尋找成功之路也是十分明智的。

政府展開的社會間接資本(SOC)活動,也對創造崗位十分重要。雖然也有不少人提出否定意見,但通過大規模SOC活動,創造工作崗位,救助經濟,也是有目共睹的。像教育、醫療、旅遊、運輸等產業領域增強競爭力,發揮想像力,也可以製造不少不錯的工作崗位。像丹麥等國就因捐助文化發達,在非政府機構(NGO)領域,出現15%左右的雇傭人力。我國如果想要學習丹麥,就有必要活躍捐助文化,提高NGO的透明性與可信性。

政府在執行明年預算時,應優先支援創造工作崗位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