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回應咿呀話語、微笑時擁抱孩子,培養嬰兒對媽媽的信賴

回應咿呀話語、微笑時擁抱孩子,培養嬰兒對媽媽的信賴

Posted May. 29, 2007 06:48   

한국어


孩子直到一兩歲爲止,是形成對媽媽的“基本性的熱愛(信賴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與媽媽形成多麽穩定的關係,會對孩子的一生産生影響。如果媽媽對於孩子的哭聲即刻做出反應,配合孩子微笑和咿呀話語,擁抱和拍撫孩子,對於形成穩定的信賴非常重要。

出生8個月的時候,孩子會認生,這是極其正常的現象。如果即使見到陌生人也不覺得不安,就意味著沒能將媽媽當作是重要的存在。有時父母爲了所謂的早期教育而給幼兒反復播放英語錄音帶,但這對於大腦發達和信賴關係的形成,會産生不良影響。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行爲給與反應,陪孩子玩耍,進行相互作用。這對於智力和語言、社會性能力的發達而言是重要的要素。

經常把一歲半開始到三歲爲止的時期稱作“蹣跚學步期”。這是孩子東倒西歪地到處行走摸摸這個看看那個進行探索的時期。也是産生分辨力、自我主張、抑制能力開始萌芽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爲了訓練孩子的大小便而過於管制或呵斥,會讓孩子産生羞恥感和憤怒。

這個時期的幼兒會任性和反抗。兩歲以前應該賦予無條件的愛,但過了兩歲之後,就應該進行讓孩子明確知道什麽可以什麽不可以的訓育。

在三歲以前,如果和媽媽分開會體現出分離不安的現象。因爲這個時期的孩子認爲如果從視野上消失,就代表永遠消失。這個時期,幼兒會對特定物件或物品顯示出熱愛,因爲是當成了媽媽的代替物。

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吮手指”或被褥之類的。睡覺的時候,作爲將自己和媽媽連接起來的媒介體,含著手指睡覺的情況也比較多,只有蓋上經常蓋的被褥才能感受到心理上的穩定感安然入睡的情況也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天生具有各不相同的多樣的、固有的特性。即,只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做出反應,與其他人形成關係。對於孩子帶有怎樣的基質,在幼兒時期就能夠看得出來。

有的孩子經常使性子,讓媽媽倍感辛苦,而有的孩子過於乖巧,沒費什麽勁就撫養長大的說法也都是由於孩子的基質上的差異所造成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對此什麽都不能做或沒有必要做任何事。根據提供怎樣的環境,如何養育,會發生很大的不同。爲了將天生的基質向肯定性的方向誘導,讓孩子好好成長,養育方式和基質的協調是非常重要的。

像橄欖球一樣不知道什麽時候會跳起來的“追求刺激”傾向較高的孩子們好奇心旺盛,容易被新的刺激所吸引,通過親身在生活中磕磕碰碰來體驗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很高。對於這種類型的孩子,不應提供乏味且反復性的遊戲或學習,而應該以能夠很好地發揮出天生基質的其他方法進行指導,這樣孩子會成長成爲充滿熱情且賦有創造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