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身份低微的譯官橫掃東北亞

Posted March. 25, 2006 03:11   

한국어


他們撰寫了《訓蒙字會》,書中爲與生活密切相關的3300個漢字標上了中文拼音和注解,而且爲《孝經》和《小學》等書也用韓語標上了音和注解。

中宗認爲:“這種人不可多得。”並要給他們加官進爵,但遭到了士大夫的強烈反對。士大夫們認爲,譯官擔任高職有違“天經地義(上天規定的道理)”。

士大夫們將當時活躍在國際貿易領域的譯官稱之爲“譯商”,歧視他們。士大夫們以“農本商末”爲由,重視農業,輕視商業。這也反映了他們(地主)的階級利益。

作者通過韓國史上爭論不休的主題,引起了大衆對歷史的興趣,並做出了全新的歷史解釋。作者根據客觀史料不斷探索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意義。他要爲譯官恢復歷史地位。

朝鮮譯官是出色的外交官。

他們主張全面使用漢字,並代替因不知道漢字發音而遭到中國使臣恥笑的士大夫,和中國展開談判,維護了國家利益。

在肅宗當政時,與清朝進行談判,保護白頭山南面領土不失的金指南父子也是譯官。

譯官是“雙職業者”。他們既是外交官,又是國家貿易商,可以說是朝鮮首富。在朴趾源的《許生傳》中,施捨給衣衫襤褸的許生一萬兩的“卞富翁”就是歷代擔任譯官的卞承燁的孫子。用現在的話說,他們就是財産超過1000億韓元的巨富。

譯官們如何積累龐大的財富?

朝鮮在中國和日本、中國和女真之間通過貿易取得了巨大利益,而瞭解國內外局勢的譯官就負責貿易事務。“譯官們還背靠著高官。”(洪大容的《湛軒燕記》)由於工作需要,他們經常面見國王,而且陪同的都是皇族和高官,很容易官商勾結。

有人批評說,朝鮮時代與中國的朝貢貿易是事大主義。但作者認爲,朝貢貿易是朝鮮從中獲利的實利外交。“朝鮮初期,明朝要求‘三年一貢’,但朝鮮希望‘一年三貢’。”“有朝貢,必有賞賜。”這是朝貢的原則。中國賞賜給朝鮮的比朝貢品還多。只有這樣才能保住一個大國的顔面。

譯官們憑藉收斂的財富,對政壇産生了巨大影響。普通百姓出身的張禧嬪入宮當宮女,能推倒西人政權,建立南人政權,是因爲背後有朝鮮後期著名譯官仁同張氏家族,歷史上將此事件稱爲“己巳換局”。

雖然擁有比士大夫更多的財産和見識,但低微的身份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由於經常出訪海外,譯官比誰都更快識破國際局勢變化,並積極接受新思想和先進文化。

一旦與外國開戰,譯官就動用一切人際關係收集情報。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下,譯官們以過去積累的財産爲資本,支援了獨立協會,而且還積極參與了3.1運動。

“譯官們不是暴發戶。雖然他們是朝鮮首富,但他們爲國家不惜花錢。他們是朝鮮時代實物經濟的莊家,也是在封閉的時代促進人們開化的先覺者。”



李奇雨 keywoo@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