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文物包裝人——金洪植

Posted May. 28, 2005 02:58   

한국어

研究官金洪植(音譯)即將結束32年的博物館生活,於6月30日正式退休。目前處於“末期休假”階段。

但是26日在首爾德壽宮見到的他依然在包裝文物。是在幫忙對將於8月15日搬到景福宮,作爲國立故宮博物館重新開館的德壽宮宮中文物展示館的文物進行包裝。在本月初還前往全北全州爲國立全州博物館特別上的展品——朝鮮太祖李成桂的禦真(王的肖像畫)進行了包裝。

最近他傾注心血的依然是包裝文物運往首爾龍山的新國立中央博物館(預定於10月28日開館)的工作。其中,據稱從國寶126號釋迦塔出土的舍利函(8世紀中期)的包裝最爲艱難。這是因爲挂在舍利函周邊的小的瓔珞(裝飾物)。

“由於是年代久遠的瓔珞,即使被微風吹到也會掉下來。因此想要將它固定住,難度非常大。雖然包裝了多次,但是還是感到非常擔心。爲了尋找方法,一個星期裏每天上午7點上班,用兩個小時去觀察文物。在苦惱了許久之後,將薄薄的中性紙卷起來,在裝飾物旁邊豎起柱子,然後用紙將裝飾物和柱子重新固定住。僅這個工作就足足花了兩天時間。”

金洪植進入博物館工作是在1973年。從大學中途退學之後展開的事業失敗,不得已作爲臨時工來到了中央博物館文化遺産科。

“一開始只是負責打掃。說我不懂文物,而受到了很多虐待。但是我刻苦學習了文物方面的知識,在過3年之後,終於被允許去觸摸文物。”

就那樣開始了貫穿他一生的文物工作。1978年經過考試成爲了學藝職。1979年隨著打理在美國華盛頓、紐約等地舉行的“韓國美術5000年前”上展出的文物,正式進入了包裝領域。

“那時第一次知道在美國有文物包裝專家。讓我感到非常吃驚。那時就有了應該挑戰一次試試的想法。”

在1979年在包裝金冠上是花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而現在只要30分鐘就足夠了,成爲了包裝界的哲人。

“起初是將金冠後面的連接部位揭開,鋪成平面來進行包裝。但是現在只要做成剛好相符的套,套上去包裝就可以了。普通人如果將金冠舉起來,也許會有許多的裝飾物會搖晃,金板也會震蕩,而我就算用一隻手也能夠做到在裝飾物一個都不動的情況下,舉起金冠。因爲長期接觸文物的結果,産生了技巧。”

他的遺産包裝實力是世界級的水平。那是在1998年爲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韓國室開館特別展的展品的300多件國寶寶物級文物進行包裝的時候。當時大都會博物館的一名職員在首爾觀察金洪植的遺産包裝之後,提議讓他到大都會博物館工作。聽到這件事情的當時中央博物館館長鄭良謨表示:“不行。”斷然予以拒絕。因爲不能放棄世界級的文物包裝專家。博物館在2002年他應該退休時,將他特別提升爲了學藝研究官,還將退休時間延長了3年。

他所說的文物包裝的魅力非常簡單。“看著曾經離開家的遺産完好無損地回來”就是包裝的意義所在。

此前最艱難的就是對文物包裝的認識不足。他遺憾地表示:“韓國的文物包裝實力現在已經是世界頂尖級的水平,但在博物館內依然存在不當作專家來對待的傾向。”因此他更加想要培養後輩。現在有數十名年輕人在跟他學習文物包裝。

他將在7月把工作崗位轉移到首爾鍾路區堅志洞曹溪宗佛教中央博物館。工作依然是文物包裝。



李光杓 kple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