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一勺飯中看歷史

Posted January. 28, 2005 22:55   

한국어

提到韓國人,自然會想起代表食品泡菜。專門研究民俗學的作者(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教授)也相信這一點,所以沒有懷疑。他撰寫了強調泡菜的優越性的論文和書籍,還致力於研究證明韓國人開始吃泡菜的時間已經很久。

可他卻發生了改變。這是從雜誌上連載有關研究朝鮮時代風俗畫中的食品的文章開始的。3年前作者對這些文章進行重新整理並編輯成冊出版,可他發現風俗畫中沒有一幅畫出現過泡菜。金弘道、申潤福、金得臣等著名畫家和作家的風俗畫中有米、糕點、糖稀、酒、牛奶、豆腐、黃花魚、石首魚、烤肉、冷面等食品,但是看不到泡菜。

據作者調查,泡菜作爲我國的代表性食品,是從近代性正式擡頭的20世紀20年代開始受到青睞的。作者在這裏提出了結合愛德華·W·薩義德的《東方學》和艾瑞克·霍布斯鮑姆的《傳統的創造》的假設。

也就是說,認爲泡菜是韓國的代表食品,也許是借助西洋人的眼睛,我們所看到的東方學的內在化所引發的想法。也許是在近代化的潮流中必須確保民族主體性的緊迫感造成的“新的傳統”。

那麽韓國人的代表食品是什麽?作者認爲是大米。19世紀末,西洋的傳教士們稱朝鮮人是大食家。由此可見,我們的飲食以米飯爲主。據記載,“母親將孩子抱到自己的膝蓋上,喂他米飯和其他食品後,經常用飯勺敲打肚皮,看一看是否吃飽”等。其程度可見一斑

在金得臣的畫《江上會飲》中,漁夫們吃飯的畫面裏只出現了米飯和一條燉石首魚。像燉石首魚一樣又鹹又辣的泡菜也因是有助於吃更多米飯的菜肴而被開發。其結果應該是米飯爲主,泡菜爲輔,但是現在卻變成以泡菜爲主,米飯被逐漸淡忘。

朝鮮時期,大米並非只是食品。有時意味著祖先,有時象徵著人的生命。申潤福的《巫女神舞》畫中,大米成爲了供桌上的供品。佐酒菜和擺放到筵席桌上的糯米糕等糕點也是用糯米製成的。祭祖時米飯放在首位,而做法事時,由糕點替代其位置。

那麽酒的情況如何?作者介紹了在金弘道的《行旅風俗圖屏》中,年邁的賣瓶裝酒的女人在路邊誇自己的酒好,即使是有急事的人也不讓其起身的“矮子酒”。矮子酒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陽歷 4月 5日左右)釀造的酒的別稱。作爲清明酒,有名的有平壤的甘紅露酒、韓山的小菊酒、洪川的白酒、礪山(現益山)的壺山春酒等,這些酒的主要原料也都是糯米或粳米。

端午節時備受青睞的特色食品白糖稀也是用糯米或粳米製成水糖稀之後,繼續熬制,製成硬糖稀後,再次加熱軟化後拉伸製成的食品。

該書向人們提示,一直認爲是韓國的傳統食品的食品其實是近代的産物。據說18世紀作爲救濟農作物普及開來的紅薯開始在全國種植是因爲日本帝國主義實行了近代品種改良。朝鮮時期的冷面大部分是蕎麥冷面,麵粉是從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爲了致力於戰爭獎勵混合食物開始成爲大衆食品的。

通過朝鮮後期的23幅風俗畫整理出了食品史的該書符合在形象中挖掘歷史的所謂“圖畫歷史(Picturing History)”的最近的歷史記述方式。但是就像作者所指出的那樣,風俗畫並非直接反映了當時的事實,而是只選擇符合當時時代精神的現象畫成了圖畫。也就是說,有可能存在風俗畫中沒有的其他實際存在的東西。

也許該書的趣味在於,我們一直認爲是傳統的事實可能是近代新出現的事物這一挑釁性問題意識本身。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