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慢節奏的急救體系

Posted August. 22, 2004 21:56   

한국어

△差一點丟了性命:當天上午,在彌阿洞,走在路上的2名婦女相距800米接連被歹徒的兇器所傷。

據證實,當居民們發現她們後,撥打112叫救護車的時間只相差10分鐘,但是第二個傷者被送到醫院卻比第一位傷者晚了40多分鐘。

第一個傷者蔡某(20歲)在報案4分鐘後,救護車到達現場,並於20分鐘後將其送到高麗大學安岩醫院,接受了緊急治療。

但是第二個傷者元某(18歲)在報案14分鐘後,也沒看到救護車,所以消防防災廳所屬的漢城綜合防災中心(以下簡稱防災中心)接到了10多個報警電話,令現場的居民和警方捏了一把汗。

由於遲遲看不到119車輛,所以警方叫來附近村醫院的救護車將傷者送到了村裏的一家醫院,但由於手術設備不盡如人意,等到119救護車到達後,送到了高麗大學安岩醫院,也就是說報警50分後,傷者才被送到醫院。

因此,元某與死神搏鬥了一天後,20日下午才恢復知覺。高麗大學安岩醫院的負責醫生表示:“由於患者失血過多,再晚一點有可能出現更危險的情況。”

事件當時,現場的居民們表示:“由於不知該做什麽,只能是給蓋被子或用毛巾綁住受傷的胳膊。”

△隨時有可能發生:警方和119急救隊表示:“之所以接送患者如此晚,是因爲負責彌阿1~9洞的救護車只有一輛。”防災中心負責人解釋說:“由於只有一輛救護車,且爲接送第一個傷者已處於出動狀態。”

對此,國立醫療院中央急救醫療中心所長孫淑子指出:“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119救護車輛。但如果建立有機地聯繫行政機關和村醫院的急救結構系統,則可以應付這種同時發生的狀況。”

尤其是在此次事件中發現,1996年引進的相互標記距離119報警者最近的消防署的“動態監視系統”和從2000年開始實行的“急救醫療指導服務”沒有實際效果。

以動態監視系統爲例,由於前往出事現場的救護車沒有安裝能夠看到報警者位置的系統,所以經常因找不到正確位置而浪費時間。

此外,在救護車到達之前,專門醫生通過電話等手段向報警者進行急救醫療指導的服務也因人員缺少等原因實際上有名無實。也就是說,沒有一名居民或警察知道有這種服務。

防災中心負責人表示:“雖然急救醫療指導服務引進已有4個年頭,但由於預算遠遠不夠,所以有些年甚至沒有一名負責此服務的專門醫生,現在也只有2名負責此服務的專門醫生,所以在適應現實上受到一定限制。”

8月漢城市平均每天發生了393起急救事件,但是其中只有20起得到了急救醫療指導服務。



金栽瑩 jaykim@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