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世界盃4強神話的根源是我國的踢球傳統文化

世界盃4強神話的根源是我國的踢球傳統文化

Posted July. 05, 2002 22:01   

한국어

最近,有人主張韓國足球能夠在本屆世界盃賽上創造出4強神話,究其根源就是借助於近2000年的“踢球文化”這一歷史傳統。

韓國體育大學教養系教授申承久(音譯)在季刊《傳統與現代》夏季版登載的論文《韓國蹴鞠的歷史和特性》中主張,用腳踢球的玩法的代表性用語“蹴鞠”從三國時代便開始使用。

據悉,此前有關“蹴鞠”最久遠的國內記錄是在《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中“新羅第29代王太宗武烈王(在位654年~661年)在即位前曾與金庾信將軍一起踢過蹴鞠”的內容。不過,申教授卻找到了比金大問的《花郎世紀》還早100年以上的記錄。

“新羅第23代王法興王(在位514年~540年)與姐姐寶賢公主(音譯)的兒子英實公(音譯)一起在宮殿院子裏踢過蹴毬。”在宮殿裏玩踢球遊戲,看來很有可能是鍵子形態的蹴鞠。

在宋國《後漢書》的《高句麗傳》中尚留有“人們對蹴鞠運動非常熟練”的記錄。據申教授解釋,新羅時期,王室或貴族們喜歡以踢鍵子的形式來運動,相反,在高句麗時期則將此作爲軍事訓練的一個環節,要將球踢進洞中。而在統一新羅時期或渤海時期,替代蹴鞠,則出現了作爲騎兵訓練戰術的騎馬擊打球的擊球形式。

在高句麗時代,踢鍵子形式的蹴鞠(或氣球)重新復活。高麗時代中期的文人兼學者李奎報(1168年~1241年)在《東國李相國集》中,將人生的空虛感比作球,吟道:“填滿空氣成爲球時,被人們一腳踢到高空,而漏掉空氣時,人們也隨之散去,只剩下一隻空袋子。”

朝鮮時代中期曾任領議政的李恒福(1556年~1618年)的著作《白沙集》中,出現了他在孩童時代,整天與摔跤和蹴鞠爲伴,故被單身母親嚴厲教訓過的內容。

這說明,蹴鞠經三國時代和高麗時代,在朝鮮時代已發展成爲全國民性的娛樂文化。

申教授表示:“隨著在19世紀末,西洋的近代式足球進入我國,利用球進行踢鍵子的遊戲逐漸消失,只剩下銅錢鍵子,但那時仍有用草製成的‘踢草球’,在動物的膀胱吹進空氣後進行的‘踢膀胱球’等運動。”“最近在大學街盛行的‘踢紙杯’運動也是受這樣的踢球文化影響而進行的遊戲。”



beetlez@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