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对华贸易“28年顺差”出现裂痕,应将生死寄托在市场多元化上

对华贸易“28年顺差”出现裂痕,应将生死寄托在市场多元化上

Posted July. 13, 2022 08:00   

Updated July. 13, 2022 08:01

한국어

  韩国关税厅11日表示,对本月1日至10日对华进出口业绩进行初步统计的结果显示,逆差规模达到8亿美元。继今年5月和6月对华贸易分别出现11亿美元和12亿美元的逆差后,连续3个月出现逆差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1994年8月以后持续28年的对华贸易顺差基调出现了裂痕。

 目前的对华贸易逆差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结构性问题造成的。过去,中国只停留在从韩国进口中间材料,制造成品后出口到第三国的垂直分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上。但是最近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正在转变为可以自行调配零部件和生产成品的尖端制造业中心国家。存储器半导体和手机配件等韩国主要出口产品在中国国内所占的比重急剧减少,早已亮起了红灯。相反,韩国进口中国产二次电池和石油化学产品、纤维类的规模正在大幅增加。

 如果韩国出口的支柱——对华贸易赤字长期化,整体贸易收支赤字将固定化,本来就萎靡不振的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进入今年以来,截止到本月10日,贸易逆差已达159亿美元,已达到历史最高值。在对日贸易逆差趋于慢性化的状态下,美国也表现出了在本国内结束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部过程的动向。

 过去,即使其他地区出现赤字,也可以通过对华顺差来挽回,但现在在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利本身就不容易。更何况,目前韩国制造企业的大部分核心材料和通用产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不仅出口低迷,而且对华进口依赖度也很高。如果供应链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第二个尿素水事态。

现在不仅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巨变,而且由于新冷战,世界分为西方和非西方,贸易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新冠疫情暴发后,因物流困难导致无法及时调配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冲击也日常化。以过去一样的交易方式很难在世界市场上展开竞争。韩国有必要以原材料、零部件、装备等高附加值产业为中心,扩大与中国的技术差距,同时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必须把生死寄望于改变集中于部分商品和特定国家的贸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