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9月底,为了采访6·25战争,来自世界24个国家的238名随军记者在韩国前线进行了采访。这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员的记者的一半。”
韩国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郑镇硕(音译,下同)15日在济州西归浦市KAL酒店举行的“6·25战争和韩国媒体”研讨会上,进行题为《6·25战争与媒体》的主题发表,做出了上述表示。郑镇硕说:“到当时为止,同一时间动员这么多记者到特定地区采访,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非正式统计,采访6·25战争的海外记者约有600名。”当天的研讨会是由宽勋俱乐部(总务:《朝鲜日报》评论员室室长朴正勋)在韩国言论振兴财团赞助下举办的。
郑镇硕在发表中说,采访战争记者有18人牺牲,其中美国记者10人。8人被开枪击中而死,2人在坠机事件中死亡。
各媒体虽然辗转于釜山等避难地发行了报纸,但设施和人员损失惨重。《东亚日报》也有总编张仁甲、摄影部长白云善、体育专门记者李吉勇等约16人被朝鲜带走。1950年10月4日在首尔发行续刊号时,甚至刊载了“家属们希望去向不明的职员联系总部”的公告。郑镇硕表示:“据推算,包括KBS电视台的28人,战争中共有285名媒体人员被朝鲜带走。”
朝鲜早在南侵之前的1950年6月,就一直动员文人,在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和内阁机关报《民主朝鲜》上刊登强调“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文章,加强了对韩宣传。郑镇硕称,以事先准备为基础,朝鲜在占领首尔仅仅四天后的7月2日起,就发行了《解放日报》和《朝鲜人民报》作为统治手段。
新韩大学媒体媒体言论系教授尹相吉在《冷战的媒体,媒体的冷战》中指出,当时误报泛滥。尹相吉说:“军队提供的战况信息中有很多与事实不符的内容,因此误报也很多。”
《东亚日报》周刊东亚组部长权在贤、《中央日报》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裴永大、圣公会大学新闻广播系教授柳善英参加了当天研讨会的讨论。
趙鍾燁 jjj@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