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音乐学者的作者记录着两个人的人生。其中一位是今年诞辰250周年的“音乐圣者”贝多芬。另一位则是作者的妻子芭芭拉。两人都因持续加深的听力丧失而受苦。
芭芭拉在克服脑肿瘤后一度无异常,后来听力逐渐下降。有一天,她失去了右耳听力,3年后连左耳都听不见。6个月后,她接受了声音传给听神经的“人工耳蜗(电子耳)”移植手术。她的神经和大脑创造了将生硬的信号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的奇迹。过了一会儿,芭芭拉开始区分丈夫的声音,并享受音乐。
这并不是为了讲述大音乐家听力丧失这一大主题而引入“松软的”私生活。通过这段个人经历,作者了解贝多芬的工作和精神之路,并从中获取丰富的线索。
贝多芬没有叹息“失去了音乐”。他只是为失去与人们的沟通而悲伤。然后他开发了制作音乐的新方法。从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开头可以看出,它强调的是节奏和短暂的动机。
渐渐地,在贝多芬的工作中,构成乐谱的“眼睛”比耳朵的作用更大。草稿工作时间长了,眼睛主导作曲,贝多芬一改以往以优雅“华丽”风格为代表的时代音乐风格,创造了新境界的音乐。作者强调说:“贝多芬因失聪跌落到灵魂的谷底,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萌发出了新芽。”
画蛇添足。援引近日国外媒体,有分析称,贝多芬的直到晚年都没有“完全”失去听力。从这本书引用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它本身并不是“新的”事实。
刘润种=文化专门记者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