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中国王朝的改革家屡屡失败的原因

Posted July. 07, 2007 03:04   

한국어

当封建诸侯国的势力壮大之后,为了保全西汉皇室和国家的安宁,当代改革家晁错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当时官拜御史大夫一职的他奏请当时的皇帝景帝进行削减藩国管辖地的“削藩”。

藩国吴国的丞相爰盎主张:“吴与楚没有谋反的力量。”反对削藩。但是晁错执意推行了削藩政策,因此诸侯国群起叛乱。这就是“吴楚七国之乱”。爰盎向皇帝恳切提议说:“只要处死晁错,退返收回的领土,就可以安静地平定叛乱。”当时陷入危机的皇帝接纳了这一建议,处死了晁错。

看到这里,哪个是奸臣那个是忠臣还不是很分明。晁错很明显是个有先见之明,充满正义感且耿直的人物。那么爰盎呢?他也同样是正直宽厚的人物。那么为什么晁错会惨遭杀身之祸。那是因为他虽然学识和才智过人,但自我主张过强,且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想法。感到家族面临危机的晁错的父亲曾拜托儿子取消削藩政策,但遭拒,后来其父服毒自尽。沉浸在不现实的空想世界中的晁错只思考做什么,而没有考虑“怎么做”。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通过“楚汉志讲义”举起了“历史大众化”的旗帜。他专门研究改变中国历史洪流的决定性时刻,细心追踪乱世的英雄和奸雄的行迹。

他的分析非常辛辣且明快。我们已经熟悉了将中国历史的英雄和奸臣通过二分法来了解,但作者对此毅然摇头。作者揭示了历史并非是善与恶的对决,而是势力与势力,路线与路线的斗争。他残忍地揭露了隐藏在其深处的真相。

主张宋代的富国强兵政策《熙宁变法》的王安石的失败也是同样。他的改革方案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置将法等全部是那个时代必需的妙策。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和苏东坡的反对。在适用制度的过程中,黑心的官员们将改革当成了贪污腐败的机会。他虽然是位充满热情且有头脑的改革家,但不了解现实情况。虽然是道德规范相关的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的结果却与道德性无关。

展开鸦片战争的清代官员们都谎报战果。在惨败给英国军队之后,还向皇帝报告说是“胜战”。因为败给岛国蛮邦意味着死亡。他们为了自己活命沉迷于谎报战果这个“鸦片”之中。

书虽然有很多,但很难会遇到一拿起来就不愿放下的书。而作为非小说的人文学相关的书,尤其还是翻译的书,就更加难上加难。但是这本书却拥有这种魅力,在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的瞬间,就能让人不知不觉地全神贯注地看下去。

在此,笔者向梦想治理国家的政治家、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梦想当领导人的所有人推荐这本书,看过这本书之后,读者们也许会对没有“怎么做”只有“做什么”的大韩民国现状发出一声叹息。



尹永燦 yyc11@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