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切利比达凯:录音的音乐就像被复制的裸照

切利比达凯:录音的音乐就像被复制的裸照

Posted January. 13, 2007 03:00   

한국어

“听录音就像是抱着碧姬·芭铎的裸照睡觉。”

指挥家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凯(1912~1996年)拒绝将一生的演奏录制成唱片。他认为,音乐被机器储存的瞬间就会变成“被复制的裸照”,而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身体。无论是音乐还是人生,只有活着的人才能消费,总有一天也会消失。

所以,他指挥的慕尼黑爱乐乐团的演奏声一度成为“传说”。直到1996年他去世后,在慕尼黑爱乐乐团专用音乐厅作为资料录音的演奏现场专辑(EMI)和与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共同演奏的布鲁克纳交响曲集(DG)等才与听众见面。虽然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情况,但因为这些唱片他死后变得更有名。

他在晚年指挥的慕尼黑爱乐乐团表现出极端的“缓慢美学”。特别是,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的布鲁克纳交响曲的《Adagio》乐章将冥想气氛和崇高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常说:“终点就在起点里。”他深深陶醉于西藏佛教和东方禅学思想。他用这句富含哲理的话解释了音乐的同时性和刹那性。

在他的儿子塞尔吉乌·遥安制作的影片《切利比达凯的院子》和布鲁克纳的《F单调弥撒》DVD中有他排练的场面。他喜欢用沙哑的声音像禅师一样一问一答。

“你绝不可能在同一天用同样的方式打招呼。因为人是活的。音乐是将过去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行为。尽情享受时时刻刻变化和运动的音乐魔术。”

他说,音乐“不美丽,但它在诉说真相。”在录音棚反复录制而成的唱片虽然很美丽,但是假的音乐。他警告说,机器在杀死音乐,机器还可以让伟大的指挥家消失。

虽然也有人不是百分之百地赞成他的主张,但音乐重放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必要回忆他的洞察力。从LP到CD、MP3,随着音乐技术的发展,为何音乐市场越来越低迷?与聚在沙龙听钢琴演奏,在街上驻足聆听唱剧调的时代相比,今天的音乐有没有发展?原以为昂贵的音响发出的声音最好听,但有一天在小剧场听到小学生演奏的钢琴声,内心竟然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共鸣,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切利比达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顶替富特文格勒,为重建柏林交响乐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柏林交响乐团作为富特文格勒的接班人,选择了经营手段出众的卡拉扬,而放弃了切利比达凯。卡拉扬发行无数唱片,获得了名声和财富。但切利比达凯直到死为止默默培养慕尼黑爱乐乐团,这使他变得更加神秘。据悉,每当人生面临困境时,他就想起西藏僧侣昆察(音)说的话。

“你只不过是一个傻瓜!人生不是这样的,所以重新开始!”



田承勳 raphy@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