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身份低微的译官横扫东北亚

Posted March. 25, 2006 03:11   

한국어


他们撰写了《训蒙字会》,书中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3300个汉字标上了中文拼音和注解,而且为《孝经》和《小学》等书也用韩语标上了音和注解。

中宗认为:“这种人不可多得。”并要给他们加官进爵,但遭到了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士大夫们认为,译官担任高职有违“天经地义(上天规定的道理)”。

士大夫们将当时活跃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译官称之为“译商”,歧视他们。士大夫们以“农本商末”为由,重视农业,轻视商业。这也反映了他们(地主)的阶级利益。

作者通过韩国史上争论不休的主题,引起了大众对历史的兴趣,并做出了全新的历史解释。作者根据客观史料不断探索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他要为译官恢复历史地位。

朝鲜译官是出色的外交官。

他们主张全面使用汉字,并代替因不知道汉字发音而遭到中国使臣耻笑的士大夫,和中国展开谈判,维护了国家利益。

在肃宗当政时,与清朝进行谈判,保护白头山南面领土不失的金指南父子也是译官。

译官是“双职业者”。他们既是外交官,又是国家贸易商,可以说是朝鲜首富。在朴趾源的《许生传》中,施舍给衣衫褴褛的许生一万两的“卞富翁”就是历代担任译官的卞承烨的孙子。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就是财产超过1000亿韩元的巨富。

译官们如何积累庞大的财富?

朝鲜在中国和日本、中国和女真之间通过贸易取得了巨大利益,而了解国内外局势的译官就负责贸易事务。“译官们还背靠着高官。”(洪大容的《湛轩燕记》)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经常面见国王,而且陪同的都是皇族和高官,很容易官商勾结。

有人批评说,朝鲜时代与中国的朝贡贸易是事大主义。但作者认为,朝贡贸易是朝鲜从中获利的实利外交。“朝鲜初期,明朝要求‘三年一贡’,但朝鲜希望‘一年三贡’。”“有朝贡,必有赏赐。”这是朝贡的原则。中国赏赐给朝鲜的比朝贡品还多。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一个大国的颜面。

译官们凭借收敛的财富,对政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普通百姓出身的张禧嫔入宫当宫女,能推倒西人政权,建立南人政权,是因为背后有朝鲜后期著名译官仁同张氏家族,历史上将此事件称为“己巳换局”。

虽然拥有比士大夫更多的财产和见识,但低微的身份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由于经常出访海外,译官比谁都更快识破国际局势变化,并积极接受新思想和先进文化。

一旦与外国开战,译官就动用一切人际关系收集情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译官们以过去积累的财产为资本,支援了独立协会,而且还积极参与了3.1运动。

“译官们不是暴发户。虽然他们是朝鲜首富,但他们为国家不惜花钱。他们是朝鲜时代实物经济的庄家,也是在封闭的时代促进人们开化的先觉者。”



李奇雨 keywoo@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