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乙巳勒约》在日帝国强烈压迫下签订的事实逐渐明朗

《乙巳勒约》在日帝国强烈压迫下签订的事实逐渐明朗

Posted November. 17, 2005 07:58   

한국어

“现在来找一个垂死的人,想要听到什么话?只是一个能说话的‘未冷尸’而已。和没有冷却的尸体有所不同。从乙巳年开始,我就想不说不听,最近耳朵也不好使,眼睛也模糊,看来真的要赴黄泉了。只是嘴巴尚好用,还能说话。”

韩圭卨仔细陈述了伊藤博文9∼18日访韩期间紧迫的形势,证明了当时虽然所有大臣都坚决反对签订条约,但迫于动用军队的日本方面的强大压力,最终签订了条约。

“17日被叫到日本公使馆的途中,再次回到宫中,举行了御前会议,禀报国王不能盖章。外部大臣朴齐纯甚至决心要用生命换取图章。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日本外交官和军人大队人马接近内殿,形势相当危急。学部大臣李完用、农商工部大臣权重显赫内部大臣李址镕没有拒绝,而是要求修改相关条文,出现这样的意见后,会议陷入了混乱的局面,随后,陛下进入了内殿。

伊藤博文再次出现,强烈要求签订条约,但我以修改万民公论为由,认为最好拖延日期,于是离开会议场去见陛下,但被日本翻译官再次抓到伊藤博文那里。我再次决绝了伊藤博文的要求,所以在日本士官的把守下,我被囚禁在重明殿的地板房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半。在此期间,听说外部大臣盖了图章,并痛苦了一场。我知道,即使外部大臣同意,得到总理大臣的同意联名上奏(承给国王),未得到批准就无效,因此,除法务大臣和度支部外,全部办理了免官手续。但是,从那两天开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御前下达手谕称,以所作所为违背常理的罪名,将我免官,并流放3年。

以《韩末政客回顾谈》为题,连载三次的韩圭卨的证言成为《乙巳勒约》由于是在强压下签订,因此在国际法上无效的主张的主要依据。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把韩国相关消息透露给日本的“朝鲜通讯”将本报报导韩圭卨证言的文章原封不动地翻译后,于1930年1月14∼17日进行了报道。但是,最近国内一篇报道在不了解本报报道的情况下,引用朝鲜通讯的报道利用1版头版头条报道说:“力证《乙巳勒约》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压迫下签订的资料,在时隔100年以后被发掘。”

韩国光复后,首先对《乙巳勒约》不正当性提出问题的是前高丽大学校长俞镇午,他于1951年7月25日∼8月1日期间,在本报连载了题为《对日强化条约案的重新讨论》的文章。后来,随着首尔大学教授李泰镇于1992年5月发现《乙巳勒约》原文中漏掉了条约的名称,而且不具备皇帝批准的相关文书,对《乙巳勒约》的研究面临着新的局面。接着于1993年10月24日,霍默•赫尔伯特(Homer B. Hulbert)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贵重书籍图书馆里发现了写给9个国家元首的表明《乙巳勒约》无效的英文亲笔信。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