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德州电锯杀人狂》

Posted June. 17, 2005 03:25   

한국어

翻版无法避免被拿来与原作相比较的命运。但有趣的是,如果翻拍恐怖片,只要做出以下评价,十有八九不会出错。“原作在电影史上造成的冲击大幅减弱,但视觉效果更生动、更恐怖。”这一评价也适用于根据《德州电锯大屠杀》(1974年)翻拍的《德州电锯杀人狂》。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原作中并没有令观众逐渐感到紧张的情节,突然出现的杀人狂拿着电锯,没有理由和动机见人就杀。其突然性和无差别性被认为是洞穿社会本质的因素。

30年后翻拍的影片清除了原作存在的所有不合理之处,因而变得更加现实和合理。而且不能忽视的是,在讨论翻版是否好于原作,在电影史上留下什么意义之前,让人感到非常恐惧。

在美国德州山路上行驶的5名男女将一名走在路上的女子带上车。但该女子突然拿出手枪,枪口对准自己的嘴开枪。为了报警,他们不得不进入一个荒僻的村庄。在这里他们接二连三丧命。因为,村里有将人杀死后,带着死人的脸皮寻觅下一个目标的杀人狂——“人皮面魔(leather face)”。

《德州电锯杀人狂》非常符合这个名字。在德州一个孤立无援的村庄出现的杀人狂拿着电锯,在97分钟内不断追赶死亡者(和观众)。这一过程就足以让观众心惊胆战。最后,观众们甚至希望“电锯声音能停止”。从这一点看,该影片是一部“优秀”的恐怖片。

翻版影片中吸引观众的是,差之毫厘地躲过电锯的女主人公艾琳(杰西卡•贝尔饰)和德州这一空间本身具有的恐怖感。与强调夜晚的原作不同,翻版中杀人和追逐战主要发生在白天。继原作后,再次负责拍摄的摄像师戴尼尔•费尔将德州荒原的尘土、黄色土壤、毒辣的阳光、充满杀气的角色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围绕原作,还出现了政治、社会解释。“培养”杀人狂的疯狂家族被解释为,代表了70年代美国崩溃的家族文化。待遇与猪、牛一样,屠宰后被挂在钩子上的人的悲惨境地被解释为,是对变得一文不值的人文主义的呼吁。

《德州电锯杀人狂》与最近翻拍《咒怨》、《午夜凶铃》等日本恐怖片的好莱坞流行风格不同,向观众展现了美国式恐惧。从这一点看与众不同。以无边无际的空旷给人恐惧感的德州荒原为背景,机械文明和挥舞开拓的象征工具——电锯(在锯树时使用)的杀人狂相碰撞。这部影片令观众在肉体和精神上饱受“摧残”。这与在狭窄的阁楼出现或从被窝中爬出来,伸长指甲的日本恐怖片中的女鬼,在“体重”上有本质上的差别。难道恐怖也有像巧克力一样的恐怖。只要说是“美国产”,首先产生的印象就是非常大……

《德州电锯杀人狂》是一直拍摄音乐剧和广告(CF)的马库斯•尼斯佩尔导演的处女作。16日上映,18岁以下禁止观看。



李承宰 sjd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