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個體戶比重首次降至20%線以下,問題是被逼向街頭

個體戶比重首次降至20%線以下,問題是被逼向街頭

Posted October. 14, 2021 07:21   

Updated October. 14, 2021 07:21

한국어

在全體就業者中,個體營業者所占的比重曆史上首次降至20%線以下。據統計廳昨天發表的雇用動向,個體戶占比爲19.9%,是制定相關統計以來的最低值。20世紀80年代中期接近30%的個體戶比重逐漸減少,1997年遭遇外彙危機後再次上升到28%,之後逐漸下降,進入現政府後急劇減少。

如果經濟發展,産業結構高度化,個體營業者的比重就會下降。韓國的人均國民收入超過3萬美元,越過了發達國家的門檻,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私營業者的比重異常高,這是事實。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8個成員國中,韓國的個體戶比重排在第六位。

問題是,最近個體戶比重下降不是自然的産業結構調整造成的,而是因新冠疫情的衝擊導致個體戶停業而導致的,而且還在加速。從今年7月開始,隨著高強度的保持社交距離措施的延長,個體戶的銷售額大幅下降,債務也在迅速增加。隨著解雇職員獨自工作或失去工作獨自創業的人增多,“單幹社長”反而比一年前增加了2.2萬人。盡管如此,個體戶的比重減少意味著沒有余力再堅持下去的個體戶正在關門。據最近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40%的個體戶正在認真考慮停業。

雖然政府決定對7月7日至9月底發生的禁止聚集、限制營業行業個體營業者的損失給予80%的補償,但很難完全改變個體營業結構調整的趨勢。目前,政府要重點防止失去生計手段的個體戶淪爲失業者。有不少個體戶即使有再就業的意志,也因經驗和知識不足而找不到工作,但中小企業等卻因人力不足而停工。不僅要增加對個體戶的支援,還要大幅增加對教育的支援,讓他們通過轉職尋找新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