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羅丹矛盾的選擇

Posted October. 28, 2021 07:29   

Updated October. 28, 2021 07:29

한국어

奧古斯特·羅丹因58歲時完成的奧諾雷·德·巴爾紮克雕像而陷入政治危機。雖然現在被評價為「19世紀最偉大的雕塑」,但當時卻受到了強烈的指責,遭受了被訂貨人拒絕的羞辱。還卷入了敏感的政治醜聞。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為了償還巨額債務而日夜寫作的巴爾紮克在51年的人生中留下了100多部作品,成為了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巨匠。1891年,法國文人協會委托羅丹製作紀念巴爾紮克去世50周年的雕像。這多虧了被選為協會新任會長的埃米爾·佐拉的推薦。包括4年的事前調查,羅丹為完成作品足足付出了7年。他不僅研究了巴爾紮克的臉和體型、穿過的衣服,還研究了他的性格和生活習慣,最終版本的石像在1898年沙龍展上亮相。

看到作品的人都感到驚愕。雕像是披著執筆鬥篷、在月光下站著的文人樣子,省略了細節描寫,表現得非常粗放,因此遭到了「像雪人或蟾蜍」的嘲弄。協會認為這一作品不僅沒有對偉大文人的敬畏,反而會讓人產生羞辱感,拒絕接收作品。同行的藝術家們出面幫助羅丹。為製作青銅像而展開募捐活動,這反而使羅丹陷入了困境。因為大多數募捐參與者都是德雷福斯的支持者。當時,法國社會因被扣上間諜罪名的猶太裔年輕軍官德雷福斯事件,兩極分化。具有反猶太主義情緒的保守主義者主張德雷福斯有罪,進步知識分子則針鋒相對地表示無罪。屬於德雷福斯反對派的羅丹只能感到為難。

最終,羅丹選擇了與指責自己作品的人站在一起的道路。返還作品價錢後,他把雕像保管在家中直到去世。石膏像改作青銅並在世上露面,是在羅丹去世22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