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因為無時無刻鳴叫的蟬,所以沒辦法入睡”

“因為無時無刻鳴叫的蟬,所以沒辦法入睡”

Posted August. 06, 2019 07:43   

Updated August. 06, 2019 07:43

한국어

有一位與今年夏天的酷暑、熱帶夜一起來到我們身邊的客人。它就是蟬(別名知了)。根據氣象廳的季節觀測,上個月19日,首爾開始傳來蟬的初鳴。當天白天最高氣溫達到了35度。與格外炎熱的去年相比,晚了4天。

 夏天聽到蟬鳴是必然的現象,但近年來蟬鳴不分晝夜,鳴聲也越來越大。因為,原產於東南亞地區的蚱蟬(照片)進入21世紀後,以市中心為中心迅速擴散。與一般在27度以下氣溫環境活動的鳴蟬不同,蚱蟬在27度以上時以75~95dB(分貝)鳴叫。這遠遠超出了居住地區的噪音標準(每周65分貝,夜間60分貝)。

 蟬聲在市中心更加肆虐。這是氣候變化和城市熱島現象、熱帶夜造成的結果。梨花女子大學生態科學系教授張怡權(音)解釋說:“30多年前還很難看到蚱蟬。在首爾汝矣島和盤浦、蠶室等很久以前就發現其蹤跡,後來其蹤跡主要在行道樹豐富,高樓大廈很多,出現熱島現象的市中心被發現。”特別是由於即使日落,最低氣溫也維持在25度以上的熱帶夜現象和路牌和路燈光線較多,最近幾年間蟬不分晝夜地鳴叫。

 蚱蟬和鳴蟬可以通過叫聲來區分。據環境部介紹,鳴蟬的叫聲多在氣溫相對較低的淩晨4~9點出現。雄性“嗡嗡~嗡嗡~”有節奏地向雌性發起信號。相反,在高溫下更加肆虐的蚱蟬則“齊一一一~”煩躁地鳴叫著。人能聽到的可聽音帶頻率為4-6千赫茲,鳴蟬的叫聲為4千赫茲,蚱蟬鳴聲為6千赫茲,被認為是噪音。

 最近,繼蚱蟬之後,鳴蟬也很有可能適應了高溫。張教授解釋說:“隨著氣溫的升高,有些地方很難看到鳴蟬的蹤跡。但是在首爾出現熱島現象的地區,不僅是蚱蟬,還出現了很多鳴蟬,正在對(鳴蟬)是否適應了變化的氣溫進行研究。”實習記者 崔慧勝 德成女子大學政治外交系畢業


姜恩智記者 kej09@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