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無處沖擊

Posted October. 30, 2018 07:40   

Updated October. 30, 2018 07:40

한국어

自古以来,改革便會引發反抗。公元前6世紀,雅典的政治家索爾倫為了消除富人和窮人之間達到極限的矛盾,實施了改革政治。他的改革作為中道合理改革案的標本青史留名,但富人和窮人都覺得非常遺憾。以官僚、軍隊、企業等組織為對象的改革更難。抵抗也是有組織的。比起有組織的抵抗,更可怕的是組織性的無力感。在規定和慣例的保護傘中生活的人們,適應變化的能力下降。依靠組織所擁有的權利的人們,習慣於強迫擊別人配合自己。這個時候,反對改革的人們便會聲稱:改革降低了成員們的士氣。在漫長的歲月裏,“士氣低落”壹直是壹種有用的武器,把它擺在臺面上,既看不出反對改革,又巧妙地使改革變得無力,最後不了了之。

士氣到底是什麽? 戰爭中士氣更加重要。重視理性和精巧思維的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戰略家孫子曾表示:“在實戰中,士兵們像瀑布壹樣沖殺非常重要。”他指出了士氣的重要性。但是孫子也沒有說士氣是什麽,又該如何增進士氣。“若決積水”也只是提到了士氣的結果。

活躍於二戰中的喬治·巴頓將軍表示,就算敵軍的槍彈落在自己眼前,壹旦下達突擊命令,就要讓士兵們奮勇沖出戰壕,這就是士氣。他說的也不是士氣的實體,而是士氣的性能。但或許僅憑這壹定義,答案就足夠了。根據孫子和巴頓的定義,改革並沒有挫抑士氣,而是因為組織裏原本就士氣不足,所以才會被無力感支配。韓國社會最近似乎也陷入了這種無力感之中,令人擔憂。難道是韓國國民的士氣本來就不足嗎? 難道國民的士氣已經無處可去了嗎? 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