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沒有風琴的位置

Posted September. 07, 2013 03:31   

한국어

1960年代在江原道山村的壹個小學就任的21歲年輕的男老師姜秀河。抱著最小的弟弟來到教室的17歲的小學生紅燕。紅燕暗戀秀河,但是秀河的心向著該學校的老師梁恩姬。這個有點通俗的愛情故事刺激了觀衆的回憶和鄉愁,讓觀衆深陷電影當中。1999年上映的電影“我心裏的風琴”充滿了對那個時期的回憶。電影中秀河和恩姬壹起彈風琴,交流感情。彈的是忽遠忽近的“筷子進行曲”。

▷風琴可能是在1896年左右由傳教士帶入了我國。1909年4月27日的《皇城新聞》中出現了“官立高中使用風琴”的報道。我國的西洋音樂教育就這樣與風琴壹起開始了。每個重現舊學校風景的博物館都有風琴和爐子都是有理由的。申景淑的小說“放過風琴的地方”2002年在美國進行過翻譯,題目改爲“瞎眼的小牛”。因爲美國讀者很難理解壹提到學校就會聯想到風琴的韓國人的心情。

▷風琴從小學校消失了。學生們開始用電腦系統學習童謠。從2005年起,根據“教室先進化”政策,開發了利用電腦的學習資料。以前如果想成爲小學教師,就壹定要考風琴考試,但是該制度也在1998年取消了。時代改變了,教育方式也該發生變化了。但是不是在練歌廳,而是在學校隨著機器的伴奏唱歌的情況不知爲什麽令人感到了壹些悲傷。

▷樸槿惠總統在去年大選時約定了強化學校的藝術體育教育。因爲藝術體育教育對人格的確立産生很大的影響。從這壹點來看,風琴的消失確實有點可惜。學習唱歌和演奏合爲壹體的方式也非常重要,這不亞于學習正確的音程和節拍。這不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麽?而且也能培養現在已經很難看到的舊樂器的感性。不知道哪壹天,會不會根據知不知道風琴聲來分辨老壹代和新壹代。

評論員 李宰明 egija@donga.com